飲茶始于何時?《茶經》曰:“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神農時代開始發現茶可以作為藥用,至殷周已開始作為飲料。這是茶界的一般說法。據沈從文先生對陶瓷的考證,又有飲茶始于晉一說。至漢,飲茶漸成風尚;唐宋以降,飲茶蔚成風氣。這是普遍認同的說法。
飲茶之興盛,與經濟的發展、文化的繁榮和佛教的傳入息息相關。漢武帝通西域,絲綢之路成了通道,西域的僧人們把目光投向了中國,他們帶來了大量經傳和佛像。佛教開始傳入中國,以茶代酒、坐禪飲茶漸成習俗;唐宋是中國古代社會經濟文化最為繁榮的歷史時期之一,文人雅士集會、結社、講學,以尚茶為怡情悅性之雅事。民間“斗茶”之風的盛行,助推制茶技藝的提高和品飲藝術的形成發展。飲茶之風是逐漸推廣開的,先是“上行下效”,推廣民間——皇親貴族視茶為“養生之妙藥”,民間紛紛予以效仿;而后是“下行上效”,影響上層——民間斗茶比藝之風日盛,而皇宮貴族、文人雅士競相效仿。細加琢磨,我發現這是飲茶很有趣的傳播途徑和推進方式。
宋代的飲茶,特別值得一說。宋代大約是最為顯赫一時的茶時代了。我的家鄉建甌是古老茶鄉,植茶始于五代時期,到了宋代,制茶技藝達到巔峰。當時的龍團風餅成為茶的極品,專供御用,一般人是喝不到的。從宋徽宗《大觀茶論》對龍鳳團茶的贊語中,我冒然揣想,這位皇上是喝過此茶的。還有用于品茶斗茶的黑釉建盞(兔毫盞),出于建窯,舊時屬于建州(今建甌)。它胎重釉厚,深厚中蘊含著秀美。釉上的兔毫,狀如萬千雨絲,也像流星劃過夜空,飄灑自如。一向疏于朝政、卻精于藝術的宋徽宗對兔毫盞也頗有研究,他認為:“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
由于制茶工藝的不同,飲茶有“唐煮宋點”之說。在唐代及唐之前,茶葉均以團茶研末為主,并調以鹽、姜、蔥、棗子、薄荷等佐料,風行煮飲的方法。而到了宋代,改為用開水沖調的點茶法。歷史上有過用茶煮食,有茗粥、茗菜等茶食,那時茶葉沒有進行加工,都是新鮮的原葉,叫“吃茶”。在我家鄉口語中至今仍叫“吃茶”,不說“喝茶”。細究起來,或許還是古風猶存呢。歷史上飲茶方法有過幾次革新,都是伴隨著制茶工藝的重大改革和突破而發生的。明洪武年間,明太祖朱元璋頒布詔書,下令“罷造龍團,惟采茶芽以進”。這促使團茶等型茶生產逐漸萎縮,最終退出社會生活舞臺。取而代之的是散茶形式的出現。浙江紹興創制的“日鑄茶”,使制茶方法改蒸為炒,改碾為揉,改研末團茶為條形散茶,茶葉的外形和內質為之一新而“名于天下”。飲茶方式化繁為簡——即由研末烹煮而改為直接沖泡了,這是飲茶史上的一大革新,影響極為深遠。
壯哉!茶葉作為一種飲料,延續千年而不衰,至今飲風乃盛。奇哉!品茶把茶從物質層面上升到精神層面,能品出愉悅,品出文化。這大概是飲茶所富有的美妙之處吧。可以說,一部多姿多彩的煌煌中華茶葉發展史,就是一部以飲茶、品茶為核心內容的歷史。úgÞx?jè¼ìbbs.zgchawang.comv@¸?½PÓ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