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專家分析,我國的茶葉市場競爭已經進入了一個新時期,形成了發展與困難并存,機遇與挑戰同在的新格局,茶葉作為一種商品,無論是國內市場還是國際市場,都已進入品牌競爭時代。中國的茶葉企業必須增強品牌意識,實施品牌戰略,這是茶葉企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有關專家分析,我國的茶葉市場競爭已經進入了一個新時期,形成了發展與困難并存,機遇與挑戰同在的新格局,茶葉作為一種商品,無論是國內市場還是國際市場,都已進入品牌競爭時代。中國的茶葉企業必須增強品牌意識,實施品牌戰略,這是茶葉企業發展的必由之路。還有一份報告寫到:目前中國茶行業真正叫得響的茶企品牌寥若晨星。有品類、有產地,卻無品牌、無商標數以萬計的“有姓無名”中小茶企慘淡經營、苦苦支撐,常年徘徊與虧損邊緣,最終難免淪為大茶廠的原料供應商。這些似乎是對我們閩東中小茶企的真實寫照。如果論茶葉種植面積、產量以及加工企業的數量,我們確實不少,但如果提起茶葉的產值、創造商品的附加價值,我們遠不如國內其它一些重點茶區。閩東茶葉在國內外市場的知名度,市場的競爭力還有待進一步提升。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物質文化生活的改善,消費者的心里追求已發生變化,更加注重個性表現。各種商品在質量、性能、價格、外觀上的差異逐漸縮小,品牌已經走進大眾視野。在這種大背景下我們的企業要與時俱進,樹立自己的品牌意識。可以這樣說,品牌是企業成功的核心,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哪家企業擁有良好的品牌,哪家企業就擁有了競爭的主動權,品牌代表著企業產品的性能、質量、技術含量,企業所追求的價值理念,代表著企業的服務,企業的社會信譽度和美譽度,以及消費者對企業品牌的忠誠度。企業品牌的建立,代表了企業的價值取向,向消費者傳遞自己的價值標準和文化底蘊,是企業區別于其它企業的顯著標志。品牌是企業一種重要的無形資產,是一種長時間的積淀,從品牌身上可以看出企業的文化、傳統、氛圍或精種。因此,品牌建設已經歷史地擺到閩東茶企面前。
近年來,我市茶葉品牌建設在市、縣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和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在茶葉企業不斷努力下,取得較好成效。福安市、福鼎市分別被國家林業部命名為“中國茶葉之鄉”和“中國白茶之鄉”,中國茶葉學會授予福鼎市“中國名茶之鄉”。“坦洋工夫”、“福鼎白茶”、“仙洋洋”和“品品香”分別獲得“中國馳名商標”稱號;福建品品香茶業有限公司生產的“品品香牌福鼎白茶”獲得“中國名牌農產品”。“坦洋工夫”、“福鼎白茶”和“天山綠茶”獲得福建名茶稱號;全市共有8個茶葉品牌被中國茶葉流通協會授予“中國三綠工程放心茶”中茶協推介品牌;13個產品獲得福建名牌產品稱號;9個產品獲得地理標志證明商標;22個企業商標被評為福建省著名商標;35個產品被評為寧德市知名商標。
“坦洋工夫”、“福鼎白茶”以獨特的原料品種,地理環境,加工工藝和自然文化底蘊受到國家有關部門和專家的高度評價,這兩塊公共品牌的效應不斷彰顯,至目前“坦洋工夫”已授權104家,“福鼎白茶”已授權42家進行生產,品牌的效應將有力地推動了涉農產業的發展和農民增收。為了做好品牌,我們的會員企業除了積極申報,努力爭取各項商標和特色品牌外,還積極參加一些境內外有影響的茶葉評選活動,先后獲得全國、省、市、縣(區)名優茶評比和各類茶事活動茶葉評比的金獎、銀獎不計其數。僅上海世博會期間就有20多家會員企業產品獲得特許經銷,福建白茶入選世博十大名茶,像這類品牌所帶來的社會影響和企業的直接經濟效應同樣不可低估,成績來之不易。這一個個榮譽和稱號的背后傾注著各級黨委領導和工商、質檢、科技、農業、林業、茶業協會等長期服務、指導者們的心血,傾注著企業老總和員工的辛勤汗水。傾注著新聞界各位同仁的精力。福建《海峽茶道》欄目組織“閩茶中國行”活動把閩東的好茶介紹推廣給海峽兩岸。閩東日報社《茶道》專版常年刊載閩東茶企、茶人茶事。寧德電視臺“茶天下”欄目常年宣傳閩東茶產業,特別改版后的茶天下欄目,以喜聞熱見、耳目一新的手法,從茶政策落實、茶品牌推廣、茶企業文化等多層次多視角大力宣傳閩東茶產業發展的風貌。
會員單位“仙洋洋”和“品品香”兩家公司此次獲得“中國馳名商標”這在閩東的茶葉企業中帶了個好頭,是我們會員單位的驕傲,也是整個閩東茶業界的榮耀。這兩塊含金量很高的商標能被他們獲得說明了什么?說明了閩東茶葉獨具特色,獨特的地理條件,獨特的茶葉種類,獨特的加工工藝,印證了閩東好山好水產好茶。說明了閩東茶企只要發揚“滴水穿石”、“鍥而不舍”、“鼎力爭先”的精神就完全可以做好茶葉大品牌。我們閩東有大小1000多家茶葉加工企業,大家只要用心做茶、用心做品牌,閩東茶產業發展將離“做好、做大、做強”的目標為時不遠。
今天我們在充分肯定我市茶葉企業品牌建設成績的同時,也要清醒看到,我市現有茶葉企業雖然數量不少,但無論是規模、管理、營銷、效益、資源實力以及企業的品牌意識、品牌定位、品牌培育、品牌戰略規劃、品牌宣傳推廣、品牌營銷都還十分滯后,這是長期制約我們企業做不大、做不強、做不好的主要原因。
我們現有企業在品牌建設上存在的問題:
一是企業品牌意識不強。認為茶葉無非是傳統的農產品,千家萬戶會種茶,千家萬戶能做茶,千家萬戶買過茶,做一季算一季,做一年算一年。只要做出來的茶能賣出去,多少賺一點就好。以追求短期經濟效應為主,缺乏長遠的發展目標。在經營上只注重茶葉產品的銷售,卻忽視品牌的建設。
二是培育品牌的“內功”修煉不到位。企業普遍規模小、資源不足、實力不強、產品質量不穩、科技含量低、有名茶無名牌、缺少文化包裝、缺少品牌運作。忽視品牌建設的基礎工程,舍不得在品牌建設上有更多的投入。大家要明白一個道理,品牌僅僅是企業、產品、商品的外表形象,而打造一塊品牌,叫響一塊品牌,并讓這塊品牌能保持和延續,能有很強的生命力,很大的影響力,不是注冊一個商標就萬事大吉,商標注冊后的路更長,要做的工作更多,打造品牌關鍵在打牢基礎。這個基礎又在于積累,又在于與時俱進和創新。有專家指出“茶葉企業要想做好品牌,要進行三個轉型:首先是產品轉型,茶葉必須由農產品向商品轉型,解決生產和加工的規?;?、工業化、標準化問題;其次是市場轉型,名優茶產銷地域性突出,銷售市場必須由產區內向產區外轉移,突破茶葉銷售市場的區域局限;再次營銷轉型。高檔茶葉必須由以關系營銷為主轉向以市場營銷為主,解決銷售的市場化問題。以上這些都需要靠企業、產品的品牌運作來解決,因此,企業要想打好品牌還需練好“內功”。
三是政策助推還不夠有力。打造和推廣茶葉品牌,各級政府及有關職能部門是不可或缺的,我們市各級黨委政府十分重視茶葉品牌建設。但也有些地方由于各種原因不夠重視當地的茶葉品牌建設問題,政府和有關部門應扶持茶葉這個弱勢企業,雖然只有幾十萬畝茶園,一千多家茶企,但惠及眾多茶農和涉茶人口。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以及我們的協會要想更多辦法,采取各種措施,給茶葉企業鋪路搭橋,讓他們有更好的平臺來展現自己,樹立自己的形象,共同做大,做好茶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