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徽茶香飄四方,他以科技創新為突破口,一步一個腳印向前邁進;他主持近20項國家重大課題,被國家人事部記一等功。他就是宛曉春,安徽農業大學博士生導師,農業部、教育部茶葉生物化學與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
他主持了國家攀登計劃、“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自然基金、國家攻關和國際合作項目等重大課題;出版專著《中國茶譜》,主編的《茶葉生物化學》被評為國家精品課程。
作為中國茶葉學會副理事長、安徽省茶業學會理事長的資深“茶人”,宛曉春對安徽茶產業非常熟悉。安徽如何做大“茶文章”、念好“茶字經”,是他一直思索的問題。
研制出清潔茶葉生產線
“要提升茶產業,必須以科技創新為突破口,提高茶葉自身品質。 ”宛曉春認為,大宗名優綠茶裝備落后、效率低,難以實現清潔化和標準化生產是阻礙我國茶產業發展的“攔路虎”。他和他的團隊盯上了這個困擾全國茶業界的難題。以他為首席專家的農業部948項目“出口創匯型特色茶葉加工技術引進與產業化”,及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茶葉安全生產的質量控制技術研究”等項目成功實施。2005年底,這一課題取得重大突破,我國首條“炒清綠茶初制清潔化生產線”宣告問世。
與國內其他茶葉生產線相比,該生產線自動化和連續化程度較高,有效減免了茶葉在制作過程中的二次污染。在此基礎上,依靠技術改進和自主創新,黃山毛峰等條形名優綠茶清潔化生產線、滴水香等顆粒形名優綠茶清潔化生產線相繼投產,產生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太平猴魁等扁形名優綠茶造型烘干關鍵設備也研建成功,并取得重大突破。農業部專家給出這樣評價:這些技術成果的推廣應用,對提高我國茶葉的衛生安全質量和加工技術水平將產生深遠影響。
四大戰略托起皖茶明天
“安徽兼具南北氣候帶的特點,具有豐富的茶樹品種資源,形成了特色各異的眾多名茶,茶葉品質在全國享有盛譽。但是與福建等省相比,我省茶產業發展的步伐相對較慢,在規模、效益、產業帶動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 ”宛曉春表示,他帶領自己的科研團隊,正以茶葉生物化學與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國家茶葉加工技術研發專業分中心為科研平臺,著手準備向省政府提出實施安徽省“茶產業提升行動計劃”的建議。
宛曉春和他的團隊建議勾畫了安徽茶產業的美好藍圖:通過品牌戰略、質量戰略、企業戰略、科技戰略等四大戰略,建立特色名優茶生產基地、構建特色名優茶銷售網絡體系、建立茶葉質量檢測監督體系,努力培育一批規模大、起點高、效益好、牽動力強的龍頭企業,打造幾個輻射力強的全國性茶葉貿易大市場,逐步建立集生產、加工、科研、銷售為一體的企業集團,形成產加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的產業化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