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茶,屬六大茶類中的黑茶中特色產品,是后發酵茶,也是全發酵茶。邊銷茶之一,原本是西北,哈薩克,蒙古等游牧民族地區特需商品。因在伏天加工,故稱伏茶。以其效用類似土茯苓,美稱為茯茶、福磚。由于系用官引制造,交給官府銷售,又叫官茶、府茶。
一般情況陳放年代越久香味越濃,茶湯越易沖泡出來,茶湯色澤紅艷明亮。茶中的金花能有效調節人體新陳代謝,并有降脂、降壓、調節糖類代謝的功效。
中文學名:茯茶
別稱:官茶、府茶
所屬類別:黑茶
湯色:色澤紅艷明亮
歷史沿革
唐代以后,茶葉由官方統制,貯存一地邊地府庫,交換馬匹,此為“官茶”;而茶商由產地販運交售給茶馬司的茶葉,須向戶部納稅請領執照,稱為“請引”。每“引”規定可販茶100斤,納稅200錢;不及“引”者,謂之“畸零”,另行發給“由貼”。無“由引”及茶引不等者即為“私茶”。當時朝廷為鼓勵茶商販運茶葉,每次將運到茶馬司交割后,都獎給茶商;上引附茶700斤,中引560斤,下引420斤,作為酬勞,由他們自己出售或換馬。因此種酬勞是在正茶(即交割的茶)之外附發的,稱作“附茶”。以后用諧音“茯”代替“附”,便出現了“茯茶”。
明清時期六百余年間先后生產的“馬合盛”“天泰全”“泰合誠”“人民”牌茯磚茶深受西部地區廣大消費者青睞。建國后由于集中公私合營生產規模擴大,最后集中于咸陽,使咸陽成為了中國最大的茶葉集散地和加工地。
1953年3月,經過科研人員的努力,湖南安化磚茶廠試制茯磚成功。
1958年后,一直由政府安排在湖南益陽茶廠和臨湘茶廠生產,成為湖南黑茶的代表性品種,國家每年按計劃安排湖南茯磚的生產和儲備,以保障邊區人民的需求。隨著人們對健康理念的深入了解,茯磚市場逐漸從邊區向內地擴散,國際市場也開始認識到茯茶的保健價值,湖南益陽茶廠生產的茯磚也成為唯一出口日本的茯磚茶。
1959年湖南白沙溪茶廠(前身即安化磚茶廠)改用機器壓制,開始大量生產茯磚。
1970年按政府統一安排,“茯磚”改由湖南益陽茶廠生產。
1983年后,茯茶拼配用料,部分采用平地茶原料,葉張薄、瘦,含梗較多,色澤也較黃褐,欠均勻一致。
2010年,陜西省任臣氏茯茶和秦御茯茶等成功地保護性恢復了具有600年歷史的涇陽茯磚茶,這將給陜西茶產業發展帶來新的契機。
2013年,黃花梨茯茶獲得了國家級專利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