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的尾巴,陽光明媚,尋尋覓覓,在噼里啪啦的鞭炮聲中,泊園茶人生活館于龍井路茅家埠茅鄉茶居2號開業酬賓。
推開玻璃門,十幾根竹子排成的隔斷,如君子般風雅。上方掛著“泊園茶人生活館”的木牌;下方的池中,碧綠荷葉,粉紅荷花,獨自清雅。由天然上等的棉麻、絲綢和毛料制作而成的茶人服掛于麻繩吊起的竹架上,詮釋著只屬于泊園的閑適自然、清新淡雅。
在人心浮躁、觥籌交錯的城市生活中,在愈快的發展和行走中,我們遺失了傳統文化中一些珍貴的品質。有一部分人開始反思,有一部分人開始找回。茶人服,即茶服,始于漢,是一種有著千年歷史,專適于茶事活動的職業服裝。作為一種帶有工藝性的生活必需品,承襲了古時人們的悠游心態和曠達志趣,它的尋回、它的復興是茶人的獨享幽趣。
“我們的設計師扎根于傳統經典的服裝文化,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以史書上記載的各種中式服裝為靈感來源,經過改良并賦予時代特征,創造性地把茶文化與服裝融合在一起。”杭州泊園茶人生活館經理王麗向前來體驗的茶友介紹道,“泊園茶人服立意于茶文化,風格閑適自然、清新淡雅。力求相符于茶文化中清淡自然、不執不妄的中和之道。”服飾設計上的隨性、別致,在不著意的表現中,凸顯了著裝者的生活情致和文化內涵。
道家主張“五色令人目盲”“澹然無極而眾美從之”,泊園茶人服在藝術上亦是追求素雅之美,偏愛黑、白、青等平淡素凈之色。多采用棉、麻等視覺上粗糙、樸實的面料,以拙制巧,以樸示秀,展現超脫不凡的氣質。
穿上一襲質樸風雅的茶人服,閑靜落座。身著漢服的茶藝師,為你煮水泡茶,優雅獻上一盞香茶。端起杯,飲下一味先苦后甘、舌尖生津的滋味,仿若“竹里延清友,迎風坐夕陽”的隱士之清雅。此刻,心與茶的契合,人與服的交融,“不可言,不可說”,只愿靜靜沉醉。
“氣韻本游乎于心”,道家強調自然流暢的氣韻。泊園茶人服采用寬松平直的裁剪結構,追求流暢柔和的自然線條。通過多層搭配,強調服裝與人的立體空間形態,為人在行為舉止中營造出一種空靈的韻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茶人服的這份靈動飄逸,相符于古典審美所追求的“神妙能逸”的美學境界。尤其是那些恰到好處的手工盤扣和繩結為服飾更平添了一份靈性。
據泊園茶人服服裝設計總監介紹,在茶人服的設計上應用儒家“善”的理念,以整體為美,調和人與相處環境,呈現出儒家庸和的風范。因此,茶人服打造的主要印象是感受優雅、感受自然,具有“靜、清、柔、和”的特點,能反映出茶人的生活情趣和生活方式。
冬日暖人,不可辜負,一眾茶友來到生活館的三樓。樓梯的盡頭是一處小景,像是門前的庭院,鋪滿白石子,散落些許紅葉,安置幾塊青石,有種踏雪歸來輕煮茗的沖動。一旁靠墻設計的轉角置物柜,點綴著茶餅、插花、茶具……細細觀賞,頗有些茶香肆意、禪宗濃厚的韻味。
進入樓頂的茶室,麻色竹簾柔和了近午的陽光,盤腿席地坐于蒲團之上。長長的茶席上放著些水果和精致點心,吃一些下肚,接著喝茶。茶藝師打開音樂,古琴悠揚,泡一杯普洱,在茶香中談論古今,延續風雅。
泊園雅生活,一天的體驗下來,敬茶芳的友人喜曰:“熱鬧處難得一處清雅幽靜的吃茶地,在茶香裊裊中,為疲憊的身心找到棲息之所。心靜即安,泊心于園。”
冬意漸濃濃,何不攜友杭州茅家埠泊園茶人生活館思古、賞蘆、品茗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