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茶館多,名氣最大的還要屬老舍茶館。
去過的人都說,老舍茶館“有味兒”。這味道,就是濃郁的文化味,是戲曲文化、茶文化、飲食文化三者有機結合釀出來的“味兒”。僅有這3種文化還不夠,還要做到樣樣精致地道,才能營造出純粹濃郁的文化特色來。比如,在老舍茶館,你可以看到展示6種茶館風貌的精巧面塑,每種茶館占地面積不足1平方米,但每個面人身著不同的服飾,留著不同的發型,表情也各不相同,柜臺上的茶牌各不相同,就連茶客手中的鳥籠子和茶壺也栩栩如生,“每個細節都經得起民俗專家的挑剔。”老舍茶館的人很自豪地說。
特色是值得關注的,這種特色的形成,并不是一步到位,也不是完全按照既定的時間表按部就班運行得來的,而是經歷過一個逐步調整、逐步探索的過程。開始,老舍茶館的經營面積只有現在的八分之一,所經營的項目只有演出與喝茶;后來增加了餐飲酒家,演出的安排和內容也逐漸豐富;再后來,尋找并培育了自己的茶葉基地,把茶文章做大做精;再后來,新茶調餐廳的加入,四合茶院出現,經營品種逐漸豐富,項目越磨越精越磨越細,產品結構逐步平衡,附加值進一步提高,不僅吸引了初來乍到的游客,還培養出了眾多的回頭客,老舍茶館的規模與效益也因此快速提升。
特色的形成貴在堅持。在逐步探索調整的過程中,老舍茶館的經營曾受到嚴峻的挑戰,經歷過資金短缺的窘境,也經歷過無人問津的尷尬。但是,老舍茶館的兩代管理者都沒有放棄,能夠堅持特色、不斷完善特色。正是20多年的堅持與積累,才把老舍茶館打造成為北京旅游(000802,股吧)的名片之一。
同樣值得關注的是,老舍茶館特色的形成還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是僅僅繼承傳統風格還是在繼承傳統風格的基礎上銳意創新?這是擺在每個老字號面前的難題。固守傳統不肯創新,就可能脫離現實需要,脫離市場變化;丟掉傳統另起爐灶,同樣也意味著不小的市場風險。老舍茶館的經營者選擇了在繼承傳統風格的基礎上繼續創新。老舍茶館堅持著“老二分”、“戲迷樂”這樣的物美價廉的平民項目,也不斷開拓中高端顧客、商務顧客市場,開辟了四合茶院和宮廷茶宴,使顧客群不斷擴大;既要吸引游客,更要挖掘本地市民和回頭客的潛在價值,老舍茶館的演出團隊走出茶館進行多場演出,還把傳統文化演出送到了社區、學校;茶館的生意向來是晚上紅火白天平淡,老舍茶館就精心設計內容、價格不同于夜間的產品,把茶館的場地和時間充分利用起來。此外,2008年,老舍茶館完成了股份制改造,曾經束縛茶館發展的體制問題得以解決,老舍茶館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和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