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喝過侗家的油茶嗎?倘若你有機會到侗家山寨,熱情、好客的侗家人,就會給你捧出一碗熱呼呼的、香噴噴的油茶。
侗家的油茶是用糯米、茶油、茶葉、食鹽作原料,經過精心制作而成的。它具有香、酥、甜等特點,能提神醒腦,幫助消化,是侗族人民喜愛的食品。其制作方法是先將糯米蒸熟、涼干、搓散,放進滾開的油鍋(茶油、菜油均可)里作酥,然后舀放到土罐里裝起來。吃時,還要做好油茶湯,即把油煎開,放進一把茶葉,再加一定數量的冷水,便成油茶湯,就成了侗家的油茶。
油茶的吃法,一般分為兩種:平時早餐和響午吃的油茶,比較簡單,盛上大半碗冷飯,放一把糯米花,泡上滾燙的油茶湯,全家大小圍桌而吃;比較講究的吃法是先將糯米用碓舂爛,過篩,加上稻草灰拌水做成湯圓,再放進油茶湯了煮熟,舀到碗里吃,謂之“粑粑油茶”,多在民族節日,或有遠方來客時,才做來吃。
侗家人愛吃油茶由來久,成了他們的傳統習慣。有的地區,侗家人一日兩餐油茶,天天不斷。
山區人民是好客的。客來了,首先遞給小茶罐,再從竹簍里抓來茶葉,當茶罐烤燙,將茶放入,慢慢地邊抖邊炒,再把預先燒開的水倒入罐里,“滋”的一聲,一股芳香的茶香味撲鼻而來……山區人民生活中離不開茶。一次,我在觀風海一個鐵工房里,遇見幾個老鐵匠,他們將茶葉嚼碎了吞下肚去。怪了,茶是喝的,怎能“吃”了?老鐵匠向我解釋:要是不“吃”茶,大便就硬結,象羊屎疙瘩那樣,要用手指一點一點的摳,才痾得出來。我原不信這樣的怪事,后來問了許多老茶客,也就慢慢的同意了他們的說法。我孩子的外公,已經七十高齡了,還在給生產隊放牲口。他說:“只要每天喝三開釅茶,精神就來了,趕牲口有勁了,咋樣大的坡坎也不怕了;不喝它,就頭悶腰酸,連眼也睜不開--莫說放牲口,就是走路也是偏偏倒倒的!”為此,每逢去看望老人,我只要帶上三兩斤茶,就會被視為珍品。
侗家所采的茶,有栽培的家茶,也有坡上自生的野茶,品種繁多。如粗茶、細茶、大葉紅果茶、節骨茶、刺茶、苦茶、甜茶、八擔紫葉茶等等。
采摘來的茶葉,先用滾水略燙一下,使其柔軟,然后把它塞入蒸糯米飲用的木甑內,用手壓緊,約一寸厚時就隔著一層絲瓜布,再繼續塞入。茶葉經過蒸煮,自然粘合。取出曬干或晾干,象盤子一樣的茶餅,就成了侗家常年儲備的“煮油茶”佐料了。
煮油茶是由家中主婦操作。四角火灶上,架著一口鐵鍋,待鍋里的茶葉滾熟,將曬干的糯米飯粒(有的地方叫陰米)放入鍋內,立即膨脹如金珠。米花炸好,又炸黃豆或花生,然后往鍋內放入一把秈米,炸焦時,從茶餅上撕下茶葉一起炒拌;片刻,聞到香味,立即沖入冷水。等鍋中水滾開一陣,再用竹篾漏勺過濾,味濃的油茶即成。
煨罐茶的方式比較講究而獨特,煨茶的器皿是當地生產的土陶罐。煨茶時,先將罐斟滿清水,然后把茶罐靠近燃著的柴火邊,待清水煮沸后,將茶葉放入煨罐內至重新開沸即可,等到茶葉沉底之后倒入盅中享用。煨罐煨的茶,色澤深黃,可口清香,回味甘甜。喝下之后不僅使人清除疲勞振奮精神,心情舒暢,而且還能治病。如果你患傷風感冒,可把小塊生姜去皮洗凈壓碎放在罐內與茶葉一起煨,睡覺之前喝一杯,第二天就會有好轉。這個方法早已成為土家族治療傷風感冒的特效良藥,當地人就把這種茶叫做“姜茶”。如在剛從罐內倒出的熱茶中摻入兩小匙蜂蜜,還能潤肺止咳,對上了年紀的老人尤為見效。長期以來,煨罐茶成了土家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產必需品。
黔西南擂茶面:晴隆、普安一帶在元宵、端午、七月半,家家戶戶均不可少,以晴隆碧痕區和普安地瓜區、青山區山寨最盛。先將糯米粉作成丸子,然后將茶葉、陰包谷(包谷煮熟后陰干),蘇子或黃豆擂成粉末,用水稠成糊狀,放入沸水中煮羹,根據各自的嗜好,另加食糖,或油鹽,再放入糯米丸子,煮熟后一并食用。
威寧“罐罐茶”遐邇聞名,威寧“爐山香爐茶”可以與全國名茶媲美。
用威寧特制的一種沙罐,置爐山茶于其中,炒茶(待有微煙),盛水熬之,即成“罐罐茶”。威寧人幾乎每家均有此罐,有的甚至有幾只哩。客人到了山區農家,一罐一把茶,請君自行方便。威寧人喜歡吃牛羊肉,那油膩之物進了肚,不喝幾杯釅茶怎么行呢?
這是誰想出這除去油膩的辦法呢?傳說,清雍正年間,回族武將哈元生帶領回兵由陜西、甘肅經四川進入威寧。回族同胞的主菜是牛羊肉,食后甚覺口干舌燥。哈元生的府邸把熬茶作為一項大事來抓,幾經品嘗,傳之至今。
威寧原不產茶,追溯到明代初,是威寧驛道的開筑,奢香夫人把中原茶種傳來。據《水西文史》載,奢香子阿溪隴弟《太學歸》:“草海名洋坡星走,湄山香茶載月”,這“湄山”要不指威寧,就指湄潭。不管怎樣,茶葉的種植已經從中原傳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