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禮,主要指婚事茶禮。為什么婚事要講茶禮?古籍中有不少記載說明。如宋代的《品茶錄》、明代的《七修匯稿》等。直接涉及到“南中夷人”的有明代許次舒的《茶疏?考本》:“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結婚,必以茶為禮取其不移置子之意也。念人猶名其禮曰下禮,南中夷人定親,必不可無,但有多寡。禮失而求諸野,今求之夷矣。”“不移置子”即當地俗稱的“好女不吃兩家茶”。而文中所指“南中夷人”。北宋建縣后,遷入大批漢人,開始講究“三茶六禮”了。
所謂“三茶”指下茶、定茶、合茶。“六禮”為納彩、問名、納吉、納證、請期、親迎。民國時期簡化為問名、為定、納吉、親迎四個程序。問名,俗稱合“八字”,同媒人把女方的庚帖(八字)拿到男家請算命先生推算相合,若不合庚帖則退女方,婚事也就拉倒了。為定,俗稱“扎庚”,男方要送去衣料行裝等茶禮。納吉,俗稱“解禮”,即送去女方所要的彩禮,大多依嫁奩多少提出或看雙方經濟而定。親迎,即是迎親。先天由男方抬去花轎牲禮,由樂隊迎親。現在,移風易俗,改為相親,納聘、迎親三個環節了。相親為下茶,納聘為定茶,迎親為合茶。
梅山風俗不同有的由女方準備到男方待客的新娘(媳婦娘)茶。即女方出嫁時備足鬧新房和新婚后待客的茶和茶點。清代范寅《越諺》中所說的“茶料”:“母以蓮、粟、棗、糖遣出嫁女,名此。”這說明梅山越人繼承了越俗并傳至今。不同是的大多用土產或自種自做的花生、瓜子、炒薯絲、花耳及糖果等。一小包一小包的包著,用陪嫁的紅木箱裝著,用來撒給鬧新房的客人。所謂客人,大多是些好熱鬧的青少年,當然也有不少成年人。俗話說:“三天不分大小”,鬧新房是可以不分男女老少,長輩晚輩的,都可入洞房鬧。鬧的目的,除了戲耍逗樂新郎新娘,當然為討包茶點。正如安化清末秀才夏默庵寫的《安化竹枝詞》中一首描述的:“滿門賓客鬧新房,笑向新娘索棗糖。私語伴婆將鑰匙,床頭為啟女兒箱。”
如今農村生活大為改善,這種茶點也隨之變了。有些商店適時發展這種新婚糖點商品,即用小塑袋包著花生、瓜子和糖果,這就方便省力多了。在陪嫁的茶點中還有蛋、碗茶、鴛散等。這是新婚第二天由新娘招待賓客的茶。這種茶先把雞蛋煮熟去殼,每碗二個,再放入碗茶或鴛散,然后用鮮湯沖泡,再由新娘用茶盤送向客人。客人可不能白吃,要回以紅包。茶的碗茶是用糯米蒸熟陰干,稱之陰米,吃時用沙炒或油炸即成。鴛散制作工序復雜多了。先把糯米用水泡發磨漿,然后用植物顏料染成紅黃綠加本色白四色,分別用底側鉆有一個小眼的小竹筒盛著。米汗從小眼流出,在燒熱抹油的大灶鍋上畫著圖案。圖案有“鴛鴦戲水”、“喜鵲啄梅”或“梅花含喜(雙喜字)”等吉祥圖案。圖案有16開紙大小。在油鍋上一次楞畫四幅,圖案成型后,再把圖案卷成空心園筒陰干。新娘出嫁時,用分四格的抬福裝著,底用紅紙墊,一排排擺著彩色鏤花的鴛散,煞是好看。吃時用滾油一炸就成,再撕碎放入園蛋鮮湯沖泡,頗有風味。我兒時常喜歡站在鍋邊看母親和鄰里老婆婆做這種鴛散,那種花花綠綠的圖案,很能培養人的美學興趣。可惜現在幾近失傳了。
新婚茶禮,第三天再由新娘接街鄰百客的擂茶。擂茶料和茶點,也是新娘娘家陪嫁來的。這種擂茶,接男方的至親,必須由新娘親自去接,喝后還得送包有四個蛋和茶點的禮品,這也是娘家帶來的,稱之茶禮。這種茶禮,多是出嫁時,親戚鄰里送給新娘的,因此新娘的茶禮十分充裕豐盛。新娘上門送茶禮,客方要放鞭炮接。客人吃了新娘的擂茶,三日后還要回接新娘擂茶,親戚則辦酒席和擂茶。接的人多,則按序應酬。有的幾乎一個月不得清場,天天在外應酬吃喝。
婚后十天或在春節正月初二,新郎新娘結伴回娘家,稱之回門。回門的茶禮也是很講究禮重的。茶禮有蛋茶、擂茶和泡茶,讓新郎新娘吃不贏。除了岳家隆盛招待新郎到新娘的親戚家,進門剛坐下,主人就遞上蛋茶,有湯蛋兩個。按習俗只吃一個,留下一個敬福或稱敬財,表是吃得有余。有的主人知道客人要敬福,就用三個蛋,要讓客人吃雙蛋,以示吉利。若是煎的荷包蛋,則就全吃了。宴后是泡茶,茶時是擂茶。親戚依序逐日宴請,那茶點、泡茶、擂茶吃不贏,幾乎不想吃飯了。此外在得子、做壽、拜年、過節等喜慶,也離不了茶禮。這里就不贅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