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飲食文化。藏族作為一個有悠久歷史的民族,其飲食習俗別具風格,其中酥油茶便是藏民族特有的營養飲料,以其原料的營養性、制作方法的獨特性而聞名遐邇。形成了別具特色的高原茶文化。
西藏高原上的茶文化,至少也有千年以上的歷史了。《爾雅·釋木篇》中說:“木,苦荼(茶)也。”藏語稱茶為“莢”。茶葉具有消食、止渴、去膩等特殊的功能,對于缺氧、干燥和以肉食、酥油、糌粑為主食的青藏高原人來說,確實是不能一日無茶。
傳說在沒有茶葉流入西藏時,蓮花生大師為解除藏地人們無茶之苦,就像古代神農一樣,嘗遍雪域高原奇花異草,終于配制了一種像茶一樣的秘草,人們把這種寶貝稱為“烏金諾嘉 ”,意為“蓮花寶茶”。為了傳承蓮花生大師的千年福佑,感懷上師大德對生命的理解與尊重,弘揚雪域凈土最為純粹的原生態健康生活, 月王藏寶青稞紅曲茶誕生了。
而據藏族史料記載,西藏高原盛行飲茶之風,是從松贊干布時期與唐朝之間的茶馬貿易開始的。藏族在唐代已經獲得許多內地的名茶。松贊干布統一西藏,迎娶尼泊爾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后,西藏的商業貿易興盛起來,而茶馬貿易成為吐蕃與唐朝的主要貿易。唐高宗時“縑馬交易”、唐玄宗赤嶺的“互市換馬”開始了唐朝與吐蕃茶馬市場之端,用良馬和唐朝換茶。對此,唐朝專門成立了“茶馬司”,負責與吐蕃之間的茶馬貿易。公元743年,唐蕃會盟,立碑于“赤嶺”(今青海湖東面的日月山),建立了“茶馬互市 ”。為了交換茶葉,吐蕃曾派專人經營藏、漢茶葉貿易,稱為“漢地五商茶”。史籍有關于吐蕃王室儲存漢地各種名茶的記載。在藏文的《漢藏史集》中,有兩章(《茶葉和碗在吐蕃出現的故事》、《茶葉的種類》)專門介紹茶是如何從漢地傳入吐蕃的情況。書中寫道:“對于飲茶最為精通的是漢族的和尚,此后噶米王(即赤松德贊)向和尚學會了烹茶,米札袞布向噶米王學會了烹茶。這以后依次傳了下來。”鑒別漢地茶葉好壞的知識篇為《甘露之海》。這說明隨著茶葉傳入西藏,茶文化也隨之在西藏廣為傳播。茶葉一經傳入西藏,它所具有的助消化、解油膩的特殊功能,使之成為肉食乳飲的藏民族的飲食必需品,上至王公貴人,下至庶民百姓,飲茶成風,嗜茶成性,紛紛竟相爭求。于是,系于兩地之間的茶馬古道也應運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