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的八寶油茶湯
居住在鄂西、湘西、黔東北一帶的苗族,以及部分土家族人們,有喝油茶湯的習慣。他們說:"一日不喝油茶湯,滿桌酒菜都不香"。倘有賓客進門,他們更為用香脆可口,滋味無窮的八寶油茶湯款待。八寶油茶湯的制作比較復雜,先得將玉米(
煮后晾干)、黃豆、花生米、團散一種米面薄餅)、豆腐干丁、粉條等分別用茶油炸好,分裝入碗待用。
接著是炸茶,特別要把握好火候,這是制作的關鍵技術。具體做法是放適量茶油在鍋中,待鍋內的油冒出青煙時,放入適量茶葉和花椒翻炒,待茶葉色轉黃發出焦糖香時,即可傾水入鍋,再放上姜絲。一旦鍋中水煮沸,再徐徐摻入少許冷水,等水再次煮沸時,加入適量食鹽和少許大蒜、胡椒之類,用勺稍加拌動,隨即將鍋中茶湯連同佐料,一一傾入盛有油炸食品的碗中,這樣就算把八寶油茶湯制好了。
待客敬油茶湯時,大凡有主婦用雙手托盤,盤中放上幾碗八寶油茶湯,每碗放上一只調匙,彬彬有禮地敬奉客人。這種油茶湯,由于用料講究,制作精細,一碗到手,清香撲鼻,泌人肺腑。喝在口中,鮮美無比,滿嘴生香。它既解渴,又飽肚,還有特異風味,是我國飲茶技藝中的一朵奇葩。
回族苗族的罐罐茶
住在我國西北,特別是甘肅一帶的一些回族、苗族、彝族同胞有喝罐罐茶的嗜好。每當走進農家,只見堂屋地上挖有一口大塘(坑),燒著木柴,或點燃炭火,上置一把水壺。清早起來,主婦就會趕緊熬起罐罐茶來。這種情況,尤以六盤山區一帶的兄弟民族中最為常見。
喝罐罐茶,以喝清茶為主,少數也有用油炒或在茶中加花椒、核桃仁、食鹽之類的。
罐罐茶的制作并不復雜,使用的茶具,通常一家人一壺(銅壺)、一罐(容量不大的土陶罐)、一杯(有柄的白瓷茶杯),也有一人一罐一杯的。熬煮時,通常是將罐子圍放在壺四周火糖邊上,傾上壺中的開水半罐,待罐內的水重新煮沸時,放上茶葉8-10克,使茶、水相融,茶汁充分浸出,再向罐內加水至八分滿,直到茶葉又一次煮沸時,才算將罐罐茶煮好了,即可傾湯入杯開飲。也有些地方先將茶烘烤或油炒后再煮的,目的是增加焦香味;也有的地方,在煮茶過程中,加入核桃仁、花椒、食鹽之類的。但不論何種罐罐茶,由于茶的用量大,煮的時間長,所以,茶的濃度很高,一般可重復煮3-4次。
由于罐罐茶的濃度高,喝起來有勁,會感到又苦又澀,好在傾入茶杯中的茶湯每次用量不多,不可能大口大口地喝下去。但對當地少數民族而言,因世代相傳,也早已習慣成自然了。
喝罐罐茶還是當地迎賓接客不可缺少的禮俗,倘有親朋進門,他們就會一同圍坐火塘邊,一邊熬制罐罐茶,一邊烘烤馬鈴薯、麥餅之類,如此邊喝釅茶、邊嚼香食,可謂野趣橫生。當地的民族同胞認為,喝罐罐茶至少有四大好處:提精神、助消化、去病魔、保健康!
瑤族、壯族咸油茶
瑤族、壯族主要分布在廣西,毗鄰的湖南、廣東、貴州、云南等山區也有部分分布?,幾宓娘嫴栾L習很奇特,都喜歡喝一種類似菜肴的咸油茶,認為喝油茶可以充饑健身、祛邪去濕、開胃生津,還能預防感冒,對一個多居住在山區的民族而言,咸油茶實在是一種健身飲料。
做咸油茶時,很注重原料的選配。主料茶葉,首選茶樹上生長的健嫩新梢,采回后,經沸水燙一下,再瀝干待用。配料常見的有大豆、花生米、糯粑、米花之類,制作講究的還配有炸雞塊、爆蝦子、炒豬肝等。另外,還備有食油、鹽、姜、蔥或韭等佐料。制咸油茶,先將配料或炸、或炒、或煮,制備完畢,分裝入碗。爾后起油鍋,將茶葉放在油鍋中翻炒,待茶色轉黃,發出清香時,加入適量姜片和食鹽,再翻動幾下,隨后加水煮沸3-4分鐘,待茶葉汁水浸出后,撈出茶渣,再在茶湯中撒上少許蔥花或韭段。稍時,即可將茶湯傾入已放有配料的茶碗中,并用調匙輕輕地攪動幾下,這樣才算將香中透鮮、咸里顯爽的咸油茶做好了。
由于咸油茶加有許多配料,所以,與其說是一碗茶,還不如說它是一道菜。如此一來,有些深感自己制作手藝不高的家庭,每當貴賓進門時,還得另請村里的做咸油茶高手操作。又由于咸油茶,是一種高規格的禮儀。因此,按當地風俗,客人喝咸油茶,一般不少于三碗,這叫"三碗不見外"。
基諾族的涼拌茶和煮茶
基諾族主要分布在我國云南西雙版納地區,尤以景洪為最多。他們的飲茶方法較為罕見,常見的有兩種,即涼拌茶和煮茶。
涼拌茶是一種較為原始的食茶方法,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數千年以前。此法以現采的茶樹鮮嫩新梢為主料,再配以黃果葉、辣椒、食鹽等佐料而成,一般可根據各人的愛好而定。
做涼拌茶的方法并不復雜,通常先將從茶樹上采下的鮮嫩新梢,用潔凈的雙手捧起,稍用力搓揉,使嫩梢揉碎,放入清潔的碗內;再將黃果葉揉碎,辣椒切碎,連同食鹽適量投入碗中;最后,加上少許泉水,用筷子攪勻,靜置15分鐘左右,即可食用。
基諾族的另一種飲茶方式,就是喝煮茶,這種方法在基諾族中較為常見。其方法是先用茶壺將水煮沸,隨即在陶罐取出適量已經過加工的茶葉,投入到正在沸騰的茶壺內,經3分鐘左右,當茶葉的汁水已經溶解于水時,即可將壺中的茶湯注入到竹筒,供人飲用。竹筒,基諾族既用它當盛具,勞動時可盛茶帶到田間飲用;又用它作飲具。因它一頭平,便于擺放,另一頭稍尖,便于用口吮茶,所以,就地取材的竹筒便成了基諾族喝煮茶的重要器具。
佤族的燒茶
佤族主要分布在我國云南的滄源、西盟等地,在瀾滄、孟連、耿馬、鎮康等地也有部分居住。他們自稱"阿佤"、"布饒",至今仍保留著一些古老的生活習慣,喝燒茶就是一種流傳久遠的飲茶風俗。
佤族的燒茶,沖泡方法很別致。通常先用茶壺將水煮開。與此同時,另選一塊清潔的薄鐵板,上放適量茶葉,移到燒水的火塘邊烘烤。為使茶葉受熱均勻,還得輕輕抖動鐵板。待茶葉發出清香,葉色轉黃時,隨即將茶葉傾入開水壺中進行煮茶。約3分鐘后,即可將茶置入茶碗,以便飲喝。
如果燒茶是用來敬客的,通常得由佤族少女奉茶敬客,待客人接茶后,方可開始喝茶。
傣族的竹筒香茶
竹筒香茶是傣族人們別具風味的一種茶飲料。傣族世代生活在我國云南的南部和西南部地區,以西雙版納最為集中,這是一個能歌善舞而又熱情好客的民族。
傣族喝的竹筒香茶,其制作和烤煮方法,甚為奇特,一般可分為五道程序,現分述如下。
裝茶:就是將采摘細嫩、再經初加工而成的毛茶,放在生長期為一年左右的嫩香竹筒中,分層陸續裝實。
烤茶:將裝有茶葉的竹筒,放在火塘邊烘烤,為使筒內茶葉受熱均勻,通常每隔4-5分鐘應翻滾竹筒一次。待竹筒色澤由綠轉黃時,筒內茶葉也已達到烘烤適宜,即可停止烘烤。
取茶:待茶葉烘烤完畢,用刀劈開竹筒,就成為清香撲鼻,形似長筒的竹筒香茶。
泡茶:分取適量竹筒香茶,置于碗中,用剛沸騰的開水沖泡,經3-5分鐘,即可飲用。
喝茶:竹筒香茶喝起來,既有茶的醇厚高香,又有竹的濃郁清香,所以,喝起來有耳目一新之感,難怪傣族同胞,不分男女老少,人人都愛喝竹筒香茶。
拉祜族的烤茶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瀾滄、孟連、滄源、耿馬、勐海一帶。在拉祜語中,稱虎為"拉",將肉烤香稱之為"祜",因此,拉祜族被稱之為"獵虎"的民族。飲烤茶是拉祜族古老、傳統的飲茶方法,至今仍在普遍飲用。
飲烤茶通常分為四個操作程序進行。
裝茶抖烤:先將小陶罐在火塘上用文火烤熱,然后放上適量茶葉抖烤,使受熱均勻,待茶葉葉色轉黃,并發出焦糖香時為止。
沏茶去抹:用沸水沖滿盛茶的小陶罐,隨即潑去上部浮沫,再注滿沸水,煮沸3分鐘后待飲。
傾茶敬客:就是將在罐內烤好的茶水傾入茶碗,奉茶敬客。
喝茶啜味:拉祜族兄弟認為,烤茶香氣足,味道濃,能振精神,才是上等好茶。因此,拉祜族喝烤茶,總喜歡熱茶啜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