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吧欧美-色吧五月婷婷-色吧亚洲欧美另类-色吧在线视频-国产一区二区高清视频-国产一区二区高清在线

首頁 /  茶文化 /  茶風茶俗 /  回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回話有哪些風俗習慣

回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回話有哪些風俗習慣

很多朋友們想知道回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回話有哪些風俗習慣?和茶網茶與生活小編下面詳細介紹一下回族的風俗習慣。

一、回族的主要風俗習慣

回族的生活習俗與"清真"融為一體。"清真"的宗教意義是"潔凈無染"、"真而獨一"和 "至清至真",因此,回族生活習俗,十分講求身心的清潔干凈,質純品正。

從用水來說,回族對生活用水十分講究。在城鎮自來水系統產生以前和現在的農村,家家都有磚砌加蓋的水井,提水的桶不用時懸空垂掛,汲水前必須洗手。出外用水以流水為上,平時洗滌均用湯瓶、吊罐或勺澆沖洗法,不用盆洗。

回族喜食牛、羊、雞、鴨、駱駝、魚、兔等動物肉,忌食豬肉,不食猛禽猛獸及爬蟲類動物的肉,不食自死的或未以安拉名義宰殺的動物肉,不食動物的血。

二、飲食

回族群眾主食為面食,其種類繁多,如饃類就有花卷、塔鍋盔、糖酥饃、油酥饃、烘饃、蒸餅、各種花樣的蒸饃、油香(油炸餅)、各種油果子、傲子、麻花等。面條類有干拌吃的醒面、把子面、拉條子、片片揪面、韭葉切面、撥刀子面、炒面、蘸片子;帶湯吃的有燴面、揪片子、寸寸子、炮丈子、疙瘩片面、搟面、面條、面旗子、臊子面、拌湯;此外還有攪團、涼粉、粉湯、涼皮子、面精、餃子、粉湯餃、包子、油塔子、肉龍、油炸糕、火燒、水煎包子、切糕。肉食有臘牛羊肉、醬牛羊肉、煮牛羊肉、羊雜碎、涼拌牛舌、全牛湯等。逢年過節或嫁娶喜慶待客人,大部分人家仍然做傳統待客菜看"九碗三行子"席。90年代以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也興一道道上菜,一般上10道菜。

舊社會,回族家中的飯一直是妻子做,丈夫回到家里不過問做飯問題,只等妻子端飯上桌,吃飽了一抹嘴就完事。直到50-60年代,丈夫也只有個別人干點輔助工作。70年代 后期,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這種情況有了很大變化,不少丈夫能主動下廚與妻子共同做 飯,有些雙職工家庭,誰早回家誰做飯。1990年調查86人,其中妻子做飯的占21.24%,父 母做的占1.74%,丈夫做的占1.24%;74.78%的人回答誰有時間誰做飯,其中30歲以下 占60%多。

三、飲料

回民喜喝茶,一般用獲磚茶,有的老年人用熏茶,還添加糖、紅棗、沙棗、葡萄干、杏仁、 核桃仁、蜂蜜、果干、杏干、枸杞、桂圓等輔料。一般老人在晨禮之后先喝茶。各家各戶都有 蓋碗茶具,茶具由茶碗、掌盤、蓋子配套。給客人一般泡糖茶,糖茶又分紅糖磚茶、白糖清 茶、冰糖窩窩茶,尊貴的客人要放八寶茶或三香茶。沏茶講究用牡丹花水(沸水),要當著客 人的面,將碗蓋揭開,放入茶料,然后盛水加蓋,雙手捧遞。喝茶時,邊刮邊喝邊添水。除喝 清茶外,還飲用一種不用茶葉的茶,叫"油條",即將牛、羊油炒熟,加面粉炒至微黃,加蔥 花、鹽末等,三者拌均,飲用時用沸水沖泡或煮沸用,這是回族人外出時食飲兼用的一種方 便飲食。

四、服飾

回族講求"服飾凈,居處凈"。服飾偏愛白色,嬰兒用白布包,長大戴白帽,歸真(死亡) 后用白布裹尸。因白色不藏污垢,發現不潔之處便于及時清洗。

焉耆回族婦女都精于針線活,特別擅長繡花,繡工精細,枕頭、馬甲、鞋、嬰兒的褲子、 帽子甚至男人的襪跟上都繡上花、昆蟲。姑娘出嫁后,能取得"上炕的裁縫,下炕的廚師"稱 號,才能算是個好媳婦。中年婦女多穿短裝,上衣上窄下寬且長,一般都是過膝蓋或達到膝 蓋;頭戴發網,有的則蒙上棕色或白色的頭巾。青年婦女愛穿顏色鮮艷的服裝,不少少婦、 少女穿的肚兜、夾襖、棉襖、坎肩的胸部和褲腳上都繡有各式各樣的花邊,頭扎紅、綠色絲 綢頭巾,腳穿繡花鞋。年老婦女喜歡青、黑兩種顏色的布料,服飾純樸、素凈。

20世紀60年代前,焉營的回族男子服裝多肥大,外衣為黑色,內衣為白色小褂,對襟直領,鎖扣、外穿坎肩;褲子多用黑色,長及腳面,扎褲腿(青年不扎);一般常戴白色小帽。

新中國成立后,服飾已發生很大變化,除一些老年人還循舊俗外,一般青年人大多穿中山裝、軍便服。20世紀80年代以來,流行西服、連衣裙和牛仔褲等。1990年,從各年齡段的115人抽樣調查中,喜歡穿流行服的49人,占42.6%;喜歡穿西裝的32人,占27.83%;兩者 相加81人,占70.43%。根據伊斯蘭教規要求,婦女的腿、臂、胸部都是絕對不能外露的,不論男女衣褲都要寬大些。但現在穿短袖、無領連衣裙、短腰窄褲管的牛仔褲的人日漸增多。經抽樣調查,認為牛仔褲難看的32人,占27.82%;認為連衣裙難看的4人,占43%;認為違犯教規的12人,占10.43%;認為傷風敗俗的2人,占1.74%;有72.17%的認為牛仔褲好看,可以穿。新式的時裝被大部分回族青年所喜愛。

20世紀60年代后,焉耆回族婦女中只有老太太戴頭巾,只遮發不遮面,中年以下婦女很少戴 頭巾的。新中國成立前,婦女婚前多梳辮子,婚后改為發髻。新中國成立后,中青年婦女中 逐漸盛行短發。80年代,盛行燙發和披肩發。1990年,對77名具有各種職業、不同年齡的 婦女進行調查,有38.96%的人喜歡燙發、披肩發,有37.66%的贊成傳統發式,認為女式 短發好的人占13.3%。

焉耆婦女向有喜戴飾物的習慣。過去女孩最遲在五六歲就要扎耳朵眼,開始戴銀絲耳 環,買不起耳環的貧窮人家用粗細適中的茶葉棒涂上清油塞住耳朵眼,以防長嚴,有的女 孩十幾歲仍用此法。除耳環外,金戒指、金手鍋、玉鍋、項鏈、發卡也都是回族婦女喜愛的裝 飾品。經調查77位婦女,平日經常佩戴首飾的占51.95%,只有節日和會客才戴的占 23.38%,從來不佩戴的占18.18%,學生禁戴的占6.48%。在各不同年齡段的婦女中平日 經常佩戴首飾的,16-20歲的占20%,21-30歲的占30%,31-40歲的占32.5%,41- 50歲的占17.5%。

五、住行

焉耆回民的住房一般以中國傳統古典四合院建筑為模式,融合回民生活起居的特點, 形成一種本民族的建筑模式。四合院的正心是二層木結構框架式的閣樓,樓前為木結構 "勾連搭式"卷棚,所有外露的木構件都有精細的雕刻,兩側廂房也是雕梁畫棟,每一根椽 頭都刻有花紋,過道對廳都是用木結構花格扇門組裝而成。這種住宅要求門窗大、房屋開 間大采光好、所有的雕梁畫棟雕刻以花卉圖案。

70年代后,建房為土木結構平房,房上草泥抹頂,一般房屋布局是一明兩暗三大間。 生活富裕戶,住房分臥房、客房、廚房、庫房等。生活差一些的人家雖然一切都較簡陋,但仍 保留了較大窗口、大開間的特點。

過去,一般人家均是土炕(即火炕)。70年代后,城鎮大部分人家換上了新式床,只有 個別有老人的家,還有土炕;農村家庭,新式床、木板床、土炕并存。1988年,對110人抽樣 調查,歡迎新式床的占77.39%,喜歡木板通鋪的占15.65%,喜歡傳統土炕的占6.96%; 喜歡炕的均是40歲以上的人。

家戶室內都注重擺設,陳設整齊,窗明幾凈,庭院每日灑水清掃,室內常燃巴蘭香等。 栽植葡萄、養花是焉耆回民的傳統習慣,家家葡萄架成蔭、院子里花草繁茂。

離城較遠的農村,人們上街多騎毛驢,或坐毛驢車。80年代,由于生活改善,年青入外 出騎自行車、摩托車。要是全家上街,部分人家乘上小四輪拖拉機,部分人以毛驢大篷膠輪 車代步。每逢星期日,鎮內街道上車水馬龍,人如潮涌。

六、婚姻

限制同乳兄弟姐妹結婚,不管有無親屬和血緣關系,只要吃過同一個人的奶(母親或 奶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