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的主體是飲茶的文化,是在飲茶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文化現象。中國茶文化產生于茶被用作飲品之后,興盛于隋唐年間。
唐代中期,茶葉在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廣泛流行起來,并自南方地區迅速向中原及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擴散,政府也開始對銷往邊疆地區的茶葉征收賦稅。唐代之前,茶葉只被零散地記載于醫藥、文化著作中,自唐代開始出現茶葉專著。茶文化發展至唐代已初具規模,形成了獨立的、全國性的文化形態。
據唐代楊華在《膳夫經手錄》中記載:“至開元、天寶之間,稍稍有茶,至德、大歷遂多,建中以后盛矣。”在唐代,茶葉產地擴展迅速,據當時資料記載,當時茶葉生產地遍布今四川、浙江、陜西、江蘇、安徽等多個省市自治區,而其最北已達河南道的海州(今江蘇連云港地區),其分布之廣不亞于近代茶區,并且當時的茶葉名品已多達150多個。茶葉產地的擴大、品種的繁多,極大地推動了茶葉的生產與銷售。
此外,唐代的茶葉還銷往西北少數民族地區。據《封氏見聞錄》中記載唐代中期以后,飲茶開始風行南北,“窮日盡夜,殆成風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鶻入朝,大驅名馬,市茶而歸。”邊疆少數民族開始飲茶后,便與使者、商人進行以茶易馬的茶馬交易。從此,這種茶馬交易在中國歷史上逐步發展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