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武夷巖茶的茶韻以幽雅之香味沁入歐美高層人士的沙龍之際,她的清香也撒遍了全國。與福建隔海相望的臺灣,更是“近水樓臺先得月”。武夷巖茶用另外一種獨特的傳播方式,把馨香送進海峽彼岸的臺灣寶島。
據記載,清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為人正直,且有志氣的臺灣南投縣青年林鳳池,在當地父老資助下,來福建省考試,中了舉人。當他準備衣錦還鄉時,由閩省林氏宗親設宴慶賀,并邀請其到武夷山游覽。林鳳池醉心于風景秀麗的碧水丹山,更對武夷巖茶欽羨不已。便乘興來到武夷天心永樂禪寺小憩,拜訪該寺方丈,說明自己是臺灣鹿谷鄉人,想購買武夷茶苗返鄉贈與鄉親,以謝故鄉父老資助之恩。林鳳池誠摯的話語,感動了老方丈,隨之贈送武夷“青山烏龍茶種”茶苗36株,囑咐說:“此為武夷烏龍茶佳種,希細心培育,如能分栽廣植,則子孫享用不盡。”林鳳池拜謝武夷老方丈后,攜苗而歸,其中送給凍頂山林三顯先生的12株,獲得種植成功,其后逐漸繁殖成園,因其品種優良,附近農民都向林先生移苗廣植,成為今日凍頂名茶產區。據民間傳說,凍頂茶名還是道光皇帝品嘗后御賜的,從此臺灣烏龍茶也叫“凍頂茶”。謝東閔先生在暢談臺灣的茶葉史時曾說:“臺灣聞名的凍頂烏龍茶及文山色種茶,都是從大陸跨海移植臺灣的。一部臺灣的茶葉史,也是臺灣與大陸血肉相連的見證。”
凍頂山在臺灣南投縣鹿谷鄉東面,為鳳凰山的分脈,蜿蜒數十公里,目前所稱的“凍頂烏龍茶”產地,包括屬于鹿谷鄉的彰雅村、永隆村、鳳凰村、文興村等地。凍頂茶的茶園已由當初的數十公頃擴增到一千五百公頃。凍頂山名凍頂,但四季如春,年平均溫度為攝氏20度,常年多霧,日照較短,適宜茶樹生長,其天然條件與福建武夷山頗為相似,因而從武夷移植過去的茶樹,能基本保持其武夷巖茶的優良品質,成為名茶。
另據1918年臺灣學者連橫編修的《臺灣通史》載:臺灣產茶近百年,嘉慶十五年(公元1810年)有臺灣青年柯朝,到大陸歸自福建,始以武夷之茶植于魚桀魚坑,發展甚佳,即以茶籽二斗播之,收成亦豐,遂互為傳植。“
以上二例說明臺灣的烏龍茶,及品種的制做技術均是源自武夷山。所以“臺人品茶,茗必武夷,壺必孟臣,杯必若琛。”近些年頭,臺灣茶界名流、茶友和學者吳振鐸、范增平、蔡榮章等也先后到武夷山尋“根”。進一步增進了海峽兩岸人們的血肉情誼,加強了寶島同胞對祖國的情感,為祖國的和平統一起了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