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地區的“三興”,現在聽起來很生僻,但在歷史上,至少在 元朝,一度曾作為三吳的吉兆被人們信奉過。如元末張士誠占領太湖 流域以后,在南潯鎮筑城,從陰陽迷信之說,就特地勸三興”(長興 、宜興、嘉興)之土為城奠基①。不過,本文所指的“三興”,主要 是指太湖西部江蘇的宜興和浙江的長興、吳興(現改為湖州市郊區) 三市、縣。
這三縣,特別是長興、宜興,是丘陵和山地較多的地區。據分析 ,近2000年來,太湖地區的氣候的波動,除明清間有一個小冰期 下降較多外,一般變化幅度不大,加上河湖水體調節,這一帶在歷史 時期的氣溫,從總的說,還是比較適宜茶樹生長的。特別是從南朝后 期起,氣溫逐漸升高,以至到唐朝時形成了一個持續時間較長的暖期 。這一點,反映到“三興”地區茶葉生產上,也就出現了一個南朝時 稍稍有名,至唐朝時稱盛全國的局面。唐朝中期,在長興和宜興的接 壤之處,置設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最大的貢焙。如張文規在《湖州貢 焙新茶》詩中吟:“鳳輦尋春半醉回,仙娥進水御簾開;牡丹花笑金 鈿動,傳奏吳·723·茶史初探①乾露湖州府志》,卷十五,村鎮 。興紫筍來。”①盧仝在《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中,也有“天子 未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②之句。吳興是湖州的古郡名,紫筍 貢茶,產長興;陽羨,是漢朝宜興的古縣名,唐時一度稱為義興縣。 這些史實,表明這一地區在我國古代茶業史上,還是有其特殊的重要 地位的。
那么,“三興”,擴大些,整個江、浙和安徽一帶,是什么時候 開始飲茶和業茶的呢?這一點,古今都有不同的說法。如唐朝“大歷 十才子”之一的韓罶煟諞黃鬧性賦觶骸拔庵骼襝停?方聞置茗 ;晉臣愛客,才有分茶。”③韓罶熣飫鎪檔摹拔庵骼?賢”,就是 指三國末帝孫皓初見韋曜時,曜酒量不大,“常為裁減,或密賜茶荈 以當酒”的故事④。至于“晉臣愛客”,是據《晉中興書》吳興太守 陸納,唯以“茶果”招待名將謝安的記載⑤寫的。孫皓接位之前,被 封為烏程侯,其封邑即包括今吳興、長興二縣。上面所舉史料,或發 生在吳興,或與吳興有關。但是,稍后的楊華,則稱“茶,古不聞食 之,近晉、宋以降,吳人采其葉煮,是為茗粥。至開元、天寶之間, 稍稍有茶,至德、大歷遂多,建中已后盛矣。”⑥這也就是說,楊華 對吳地包括“三興”飲茶、種茶的起源,比上說的看法要遲一些, ·823·茶史初探①②③④⑤⑥楊華;《膳夫經手錄》,茶。
《晉中興書》已佚,此記載據《太平御覽》卷八六七引。
陳壽:《三國志·韋曜傳》。
韓罶煟弧段鍔窆π徊璞懟罰度莆摹肪硭乃乃摹?見《全唐 詩》卷三八八。
見《全唐詩》卷三六六。
他認為是起于晉和南朝初年。
唐朝以后,對“三興”地區飲茶、藝茶的起始,各書或從三 國西 晉說,或引“晉宋以降”說,雖說法不一,但基本上是沿續唐朝不同 的看法。至明朝后期,周高起在宜興、長興的一部地方性茶書--《洞 山芥茶系》中,最先提出了“相傳古有漢王者,棲遲茗嶺之陽,課童 藝茶”①的看法,把這一帶種茶的歷史,提前到了漢朝。隨后,清人 邵晉涵在《爾雅·正義》中更進一步提出:“漢人有陽羨買茶之語, 則西漢已尚茗飲”②;把宜興產茶和茶的貿易,更確定為西漢時便已 有之。自此,在宜興、長興的一些縣志和有關史籍中,對上述兩條記 載,相隨碾轉引錄,把這一地區茶文化起源西漢和漢朝的傳說,幾乎 變成了一 種定論;以致筆者在前幾年的許多論著中,也以訛傳訛,以 偽當真,犯了不少傳謬播誤的過錯,如拙文《江蘇茶葉歷史資料綜述 》、《太湖地區茶生產的歷史和傳統》,甚至在中國農業百科全書《 茶業·中國茶葉史》中,也都一而再的復述了這些資料。直至最近, 筆者在參與編寫《太湖地區農業史》過程中,發現有誤,才在《中國 農史》上專門作了訂正③。現在基本搞清,所謂漢王在茗嶺“課童藝 茶”的傳說,是明代在茗嶺建立茶神廟以后,“俗誤劉秀廟”④,群 眾七傳八繞,把茶神和東漢光武帝又聯系了起來,經想象就附會出這 樣的說法。至于《爾雅··923·茶史初探①②③④同治《增修宜 興縣舊志》,卷一,山。朱自振:《中國茶葉歷史資料正誤三則》, 《中國農史》1989年3期。
《爾雅·正義》,釋木第十四,~--。周高起;《洞山OE舨柘怠罰司蕁噸泄枰獨紛柿涎〖芬 ?正義》中“漢人有陽羨買茶之語”的記載,則可能是完全由邵晉涵 對王褒《僮約》“武陽買茶”的錯斷誤釋所產生的。《僮約》中的“ 武陽”,地指今四川彭山縣。常州治位武進縣,清初武進一 析為武進 、陽湖二縣,二縣縣衙和常州府治共設一城,所以,其時常州城也有 俗稱為“武陽”的稱法。武進不出茶,常州茶葉歷來都產宜興,宜興 西漢時古名陽羨;邵晉涵如果不是故意作假,那么,很可能就是這樣 錯誤地把“武陽”誤改為“陽羨”的。
不過,我們說明清時流傳的宜興、長興藝茶起始西漢和漢代的史 料不可靠,也不肯定唐人提出的“三國兩晉”或“晉宋”說就正確。 上面不帶反證的意思。相反,我們認為唐時把江南地區飲用茶葉的記 載,作為這一地區有茶的最早起始,顯然也總是落后于現實的。所以 ,在經過比較全面的查考以后,筆者還是同意顧炎武的看法:“自秦 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飲之事”①;茶從巴蜀較快地傳播開來,主要是 秦漢特別是漢代統一全國以后的事情。具體到“三興”一帶,據三國 時孫皓“以茶當酒”的史實,我們現在仍然相當肯定,“三興”甚至 整個江南飲茶、植茶的起始,最遲也不會晚于東漢末年的看法。
(一)“三興”地區貢茶和貢焙的發端 如前所說,唐朝宜興、長興,是以貢奉“陽羨”、“紫筍”而名 甲天下的。那么,這一地區唐以前是否有貢茶,唐朝的貢焙具體又設 置何時呢?關于這一問題,近時常見有人引用《中國茶·033·茶 史初探①顧炎武:《日知錄》,《茶葉歷史資料選輯》的這樣二條資料:“烏程溫山縣西北二十里, 出御荈;長興啄木嶺縣西北四十里,在金山后,每歲吳興、s煶陵二郡 太守采茶宴會于此,有境會亭陸羽云:青峴啄木嶺茶與壽州同。”①其實,上抄兩條資料,過去都稱其為南北朝宋山謙之所撰《 吳興記》的佚文,是不對的。如長興“啄木嶺”條的內容,就明顯不 是南北朝而是唐以后人所寫的文字。如其雙行小字中“陸羽云”的一 段話,試問:劉宋時的山謙之,怎么能引錄中唐時陸羽的文章呢?! 或許有人說,小字夾注,可能也可以是后人作的注釋,正文或許也還 是山謙之寫的。這也不對,每歲湖、常二州刺史采茶“宴會于此,有 境會亭”,這“宴會”、“境會亭”,也都是唐朝設貢焙以后的事情 。對這條資料,過去不少論著中或作為“南朝飲茶風習”②,或作為 湖、常兩州設焙的時間,常常引來作為信據。筆者查考以后發現,把 這條資料誤作出謙之《吳興記》的佚文輯出,可能是《輯吳興地志》 所犯的錯誤。因為在嘉泰《吳興志》中,《輯吳興地志》中所輯的其 他《吳興記》內容都可以查見,唯啄木嶺這條,根本無此記載。表明 這條資料不是在宋以前,而是在明以后才混作《吳興記》的佚文的。 至于第一 條“溫山出御荈”的記載,也有一些疑點。如有的志書記的 ,不·133·茶史初探①②王洪軍:《唐代的茶葉生產》,載《齊 魯學刊》,1987年6期。
劉宋·山謙之:《吳興起》,見《中國茶葉歷史資料選輯》第2 06頁。
是稱“御荈”,而是作“御芹”①。芹菜是水生蔬菜,不大可能 成為山產珍品的。聯系《桐君錄》“西陽、武昌、晉陵皆出好茗”② 的記載;晉陵是常州的舊名(《桐君錄》約成書于5世紀),一般據 此認為,“芹”當是誤刻,南朝時三興地區出“御荈”是有這種可能 的。如果這一看法不錯,那么,這一地區最初貢茶的記錄,可上溯到 南朝初年。
至于宜興、長興貢焙設置的時間和過程,雖然也有把后來貢茶院 遷至顧渚吉祥寺的時間作為入貢起始的個別例子,但是,由于史實比 較清楚,多數意見都根據宜興《茶舍記》的刻石,看法還是比較一致 的。如嘉泰《吳興志》即載,唐義興(宜興)縣《重修茶舍記》云: “義興貢茶非舊也,前此故御史大夫李棲筠典是邦,僧有獻佳茗者, 會客書之。野人陸羽以為芳香甘辣,冠于他境,可薦于上。棲筠從之 ,始進萬兩,此其濫觴也。”③這里把宜興、長興貢茶的起始過程, 講得很清楚,具體的時間是在代宗接位不久李棲筠任常州刺史時。至 于正式設焙,嘉泰《吳興志》進一步指出,自李棲筠“始進”以后, 征獻漫廣,宜興縣貢茶的負擔愈來愈重,“顧渚與宜興接,唐代宗以 其歲造數多,遂命長興均貢,自大歷五年,始分山折造。”這也就是 說,由只貢宜興“陽羨”,到擴增進獻長興“顧渚紫筍”,正式在宜 興、長興設立貢焙或貢茶院,是代宗大歷五年(770)的事情。據 《吳興統記》的記載,最初的貢茶院,是設在顧渚虎頭巖·233· 茶史初探①②③嘉泰《吳興志》,食物故事,茶。
《桐君錄》,原書佚,陶弘景在《證類本草》中引過。
嘉泰《吳興志》,山志。
后的顧渚源頭,共“建草舍三十余間,自大歷五年至正(貞)元 十六年(800)于此造茶。”①至貞元十七年,刺史李詞以院宇隘 陋,造寺一所,“移武康吉祥額置焉,以東廊三十間為貢茶院”,這 樣才真正把貢焙移到了“顧渚山下”。所以,現在有的文章 中,把顧 渚貢焙的設置定為“貞元間”或“貞元十七年”的說法,是不對的。
(二)關于陸羽隱居浙西或苕溪期間的史料述辨 陸羽從上元初(760年)結廬苕溪,至興元(784年)前后 移居信州(今南昌),在浙西隱居了20多年。如前所說,在這期 間,他薦舉陽羨茶入貢,結果在宜興、長興建立了貢焙,對兩浙茶業 的蓬勃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同時,他又“閉關對書”,廣結 “名僧高士”,撰寫了《茶經》等幾十種著作;這一階段,也是他一 生中最活躍和最有成就的階段。因為這樣,所以學術界對陸羽的這段 歷史,尤其重視。如近年茶葉界或根據各地的方志記載,或根據陸羽 的有關詩文,對陸羽的行蹤和系年②,發表了許多考述。這些文章, 考釋清楚了過去許多不甚清楚的問題,但在少數文章中,也程度不等 地存在亂斷、錯釋和誤引等情況。為防止和減少以訛傳訛,下面將筆 者發現的幾處錯引錯釋的記述,再專門作一次考訂:·333·茶史 初探①②周靖民:《陸羽生平系年略》,1987年《陸羽研究集刊》。
《吳興統記》,原書佚,此據《輯吳興地志》引。
《陸文學自傳》和《新唐書·陸羽傳》,都稱陸羽在“上元初, 更隱苕溪”或“結廬苕溪”,但也有的史籍中,稱陸羽是“隱于浙西 ”。苕溪發源于天目山,分東西二支,分別在湖州和余杭匯入太湖。 浙西的范圍更大。那么,陸羽隱居苕溪和浙西,其地到底是指哪里或 作如何解釋呢?說法很多,眾說紛紓如錢時霖認為,“苕溪即指湖州 ”;因為《辭海》的釋文稱,“苕溪:浙江吳興縣的別稱,因境內有 苕溪得名。”①丁克行則根據有些詩句,進一步劃定陸羽隱居湖州的 情況是,至德初年(756)正式流寓吳興杼山的妙喜寺,一直到上 元初仍隱居于此。此后,還隱居杼山附近的龍山;大歷三年(768 ),又移居州治的苕溪草堂,大歷八年,更遷居湖州青塘門外的青塘 村②。如果說丁克行還只是作為商討提出討論的話,有的則把一些極 不可靠的推測,名之為“陸羽年表”或“陸羽生平系年”等等,武斷 地肯定了下來。那么,對此究竟應怎么看呢?筆者認為,史籍所說陸 羽“隱居苕溪”、隱居“浙西”或“南越”,只是一個概略的說法, 并非專指某一固定的地點。事實上,陸羽這段所謂“隱居”,言隱不 隱,經常與“名僧高士,譚宴永日”;居也不久居,不時周游名山大 川,頻頻更址遷寓,他在苕溪和浙西的許多地方就都生活過。所以, 把隱居苕溪,釋作吳興,即使泛指吳興郡也是不對的。因為在上元至 興元移居信州的這段時間中,陸羽除吳興或湖州的屬烏程、長興、武 康各縣外,在余杭和江蘇的宜興、丹陽、蘇州等地,都曾有設寓和僑 ·433·茶史初探①②丁克行:《陸羽和湖州名茶》,載1987 年《陸羽研究集刊》。
錢時霖:《從有關茶詩看陸羽行蹤》,1984年《陸羽研究集 刊》。居的線索。至于根據某些詩句中提到的地名和意境,即半猜半 測說陸羽某年居住在某地等等,則更是虛妄。 舉例來說,如丁克行在《陸羽和湖州名茶》中,根據陸羽自傳“ 至德初,秦人過江,予亦過江,與吳興釋皎然為緇素忘年之交”,以 及“上元初,結廬于苕溪之湄”的記載,聯系皎然曾在杼山妙喜寺做 過住持、陸羽在杼山建過三癸亭和留有幾首與友人游山的詩作,就肯 定地說,陸羽在至德初“到了湖州城西南郊的杼山妙喜寺”,“上元 初陸羽仍隱烏程之杼山”;“此后陸羽還隱居過妙喜龍山……龍山與 杼山妙喜寺甚近,相距約三公里。皎然有《賦得夜雨滴空階送陸羽歸 龍山》詩”。在所引的詩文中,與龍山有關的,實際只有“歸客龍山 道,東來雜好風”一 句。那么,根據這些,怎樣能得出上述具體結論 呢?我只能說這是一種大膽的設想或聯想。關于丁克行同志把詩中的 龍山,定為吳興杼山附近的龍山,作為定論還嫌考證不足(如此山唐 朝是否也叫龍山,陸羽居此還有什么根據),但從陸羽隱居苕溪這點 來說,地點上還是有這種可能的。有的人完全根據《中國古今地名大 辭典》的龍山條所述,選地點與吳興最近的無錫縣的龍山,稱:“大 歷六年,陸羽從蘇州移居無錫龍山,皎然送別而作此詩。”①這樣說 法,就更屬想當然了。
先說陸羽居龍山吧。陸羽居龍山一節,有皎然詩為證,這是無可 懷疑的,問題是陸羽隱居的是何處的龍山?首先再說明,龍山和東山 、西山、方山一樣,是隨處都見最常用的山名,《中國古今地名大辭 典》所錄,真可謂掛一漏萬,是不能據以為·533·茶史初探①《 陸羽詩蹤》,載1984年《陸羽研究集刊》。
結論。事實也是這樣,地名大辭典中沒有提到三興有龍山,烏 程龍山丁克行已說,此外,宜興、長興也都各有自己的龍山。
如宜興縣的龍山,嘉慶舊志就記述得很具體,稱“在縣南五十 里 ,下有武陵洞”①。至于長興,叫龍山的還不只一處。如現在城西北 城郊鄉有龍山和龍山村;城西南22公里的龍山,一名浮云山,與安 吉相界;另二界嶺鄉也有一龍山②。至于叫伏龍山、黃龍山、四龍山 或別的以龍為名的山頭,簡稱龍山的就更是不勝枚舉。如長興水口鄉 與顧渚村相鄰的“龍山村”,駐地上龍灣,即以西面小山崗形似龍, 由上龍灣簡稱龍山村的。所以,見到或自己知道一個龍山,就信口把 史料中提到的地點隨便確定下來,是十分不可靠也不嚴肅的。 這里,我順便自我訂正一個錯誤。錢時霖同志在《從有關茶詩看 陸羽行蹤》中,提到“陸羽也在長興住過”;根據是皎然有一首《喜 義興權明府自君山至集陸處士羽青塘別業》的詩,指出經我考查是“ 長興青塘”。在早先我與友人交談或文章中,把長興西北青塘山、青 塘村誤定為陸羽青塘別業的地點,是極有可能的。這也是我犯的一個 盲目不作深究的錯誤。因為據長興縣志記載,陸羽不只經常往返于顧 渚和湖州之間,而且在《流寓列傳》中還專門搜有陸羽的傳,說明陸 羽也確實在長興居住過③。不過,后來筆者在《湖州府志》和乾露烏 程縣志》中,都發現了青塘別業的確切記載,稱“陸羽別業,在青塘 門·633·茶史初探①②③康熙《長興縣志》,卷八。
浙江長興縣地名委員會編:《長興縣地名志》。
嘉慶《宜興縣志》,山志外”①;是在烏程而不是在長興。青塘,三國孫休時筑,是湖州 城郊至長興的一條隔太湖的塘河;青塘門,是湖州城的西北門;丁克 行進一步指出,陸羽別業可能就在今弁山之陽距城二 三里路的“青塘 村”。聯系皎然有關陸羽寓所作幾首詩外,青塘雖然一直通到長興縣 ,但青塘別業是在烏程而不大可能在長興,這也是大致可以確定的。 另外,上面所說,陸羽上元初隱居苕溪,是隱居“烏程的杼山” ,有的則稱“是居住在吳興縣東郊苕溪旁”②,上面說法不一,但都 是指湖州城郊的范圍。其實,所有這些說法,也是有悖史實的。嘉泰 《吳興志》陸羽的傳中,講得很清楚,“桑苧翁:唐陸羽,字鴻漸, 初隱居苧山,自稱桑苧翁。撰《茶經》三卷,常時閉戶著書,或獨行 野中。”③這里就明確指出,陸羽最初隱居苕溪或浙西哪里呢?不是 湖州城郊或烏程縣,而是在余杭。嘉慶《余杭縣志》多處提到和證明 ,陸羽流寓浙西的第一住地,是在余杭的雙溪鎮附近④。因為,如上 所見,陸羽隱居地的標志,不是苕溪,而是苧山,是苧山附近的苕溪 兩岸。苕溪分東西兩支,其一支流經余杭境內后,更分成南苕溪、中 苕溪和北苕溪三 支。在北苕溪上游二溪會合處,有一雙溪鎮,附近有 一泉稱陸羽泉,其《寓賢傳·陸羽》和《山水志·陸羽泉》,均稱“ 陸鴻漸隱居苕溪著茶經其地”;而其南不遠處,又有“苧山”或“苧 山·733·茶史初探①②③④嘉慶《余杭縣志》,參見卷三“雙溪 鎮”、“苧山橋”;卷十“雙溪”、“陸羽泉”。
嘉泰《吳興志》,雜志。
周靖民:《唐陸羽生平系年略》,1987年《陸羽研究集刊》 。
乾露烏程縣志》,卷三,古跡。 畈”,與嘉泰《吳興志》所說的情況,也大致相合,所以,筆者 認為對陸羽隱居苕溪,不應該拋開這些史實而勉強去附會《辭海》的 說法。其實,《辭海》中不全面或錯誤的地方,也還是不少的。
關于陸羽在三興地區的史料,有我們現在斷釋錯的,也有古人搞 錯的。如在乾露湖州府志》、《長興縣志》等一類當地史志中,在古 跡和山志部分讀到顧渚山時,往往有“陸羽置茶園,作顧渚山記”等 記載①。今人據此,信以為真,錯把謬誤當發現,肯定“陸羽在隱居 苕溪期間,曾在顧渚置辦過一個茶園。”
筆者查核認為,這純屬張冠李戴,是誤把陸龜蒙的史實移給陸羽 。事實是如《新唐書·陸龜蒙傳》中所說,陸龜蒙“嗜茶,置園顧渚 山下,歲取租茶,自判品第。”明清間,不知最初失之何書,誤把陸 龜蒙置園作陸羽,自此在《湖州府志》和《長興縣志》中或單提陸羽 置園,或陸羽陸龜蒙雙提,模糊中把陸羽在顧渚山下建過茶園,也幾 乎傳成了信史。不過,在許多陸羽置園的內容中,我們仍能找出其源 自陸龜蒙置園的證跡來。如乾露湖州府志》的記載就是這樣:“陸羽 茶園,在顧渚山。《笠澤叢書》甫里先生嗜茶,置園于顧渚山下。” ②乾隆湖州志的編篡者,不知“甫里”不是陸羽而是陸龜蒙的別號, 跟人傳抄,結果反顯露了陸羽茶園不是陸羽而是陸龜蒙茶園的破綻來 。
陸羽在三興地區的史料最多,錯誤也最多,就筆者手頭知道的錯 誤,就有近30條,這里限于篇幅,無法一一,只舉例吁·833· 茶史初探①②乾露湖州府志》,卷八,古跡。 乾露長興縣志》,卷三,山。
請同志們在今后的研究中,都認真考一考再作結論。
(三)歷史上“三興”地區茶業的興衰與社會和自然環境的關系 前面講了三興地區從漢至唐的氣候演變,說明了唐朝所以在宜 興、長興設立貢焙的自然原因。其實,眾所共知,茶葉在一定的角度 來說,它是一種社會消費品,而不是社會的必需品。因此,在一定程 度上,茶葉生產和消費的發展,與每一時代的經濟、文化水平,換句 話說,也是與一定的社會條件相聯系的。在漢以前,從總的情況來 看,南方包括“三興”在內,誠如《史記》所形容:“江南卑濕,丈 夫早夭”;“楚越之地,地廣人媳,其經濟、文化比之中原還是相對 比較落后。但是,經漢末特別東晉永嘉二次大亂,北方士族,難民大 批流亡江南,他們為南方的較快開發既帶來了眾多的勞力,也帶來了 北方大量資金和先進的生產技術,所以如《宋書》所載:“自晉氏遷 流,迄于太元之世,百數年中,無風塵之驚,……地廣野豐,民勤本 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經一個世紀的安定建設,在南朝劉宋 時,江東很快就甩掉了落后的帽子,逐漸成為一個農業較為發達的地 區。江南兩漢和六朝的這一社會背景,反映到茶業的傳播和發展上, 就必然出現漢朝的默默無聞,六朝隨經濟、文化的發展而逐步發展起 來的局面。據竺可楨先生研究,秦漢是我國第二個暖期,前面我們推 測,“三興”地區很有可能在漢時便已引種茶葉,但鑒于經濟、文化 的原因,“三興”甚至整個東南,都沒有茶的可靠記載。東漢和六 朝,是我國第二個寒冷·933·茶史初探期,從種茶和茶葉生產的 氣候因素來說,較西漢要嚴峻,但如北魏《洛陽伽藍記》中嘲笑吳人 那樣:“吳人之鬼,住居健康,小作冠帽,短制衣裳,自呼阿儂,語 則阿傍,菰稗為飯。茗飲作漿”①;反映這時江南的茶葉,不但如前 面所說,宜興的茶葉已名聞全國,而且“茗飲”和米飯一樣,也已成 為普遍的飲食內容之一。如果說三國孫吳時,江南茶葉飲用的記載, 還只有孫皓宴飲大臣時“以茶當酒”一見的話,那么,如《晉書·桓 溫列傳》所載,“溫性儉,每宴惟下七奠(樽),拌茶果而已”; 《南齊書》齊武帝蕭賾遺囑,在他的靈桌上,“勿以牲為祭,唯設 餅、茶飲、干飯、酒脯而已”,并要全國“天下貴賤,咸同此制” ②,也即至兩晉和南朝時,茶在三興就已成為標志儉樸的一種物資。 上面所說的這二點,要不是茶葉生產有較大的發展,是不可能的。而 如前所說的,這一段氣候較其前后的溫暖期來說,對發展種茶并不有 利。所以,這一段南方特別是三興地區茶業的發展,社會經濟較文化 的原因,似乎尤為重要一些。隋唐時期,是我國近5000年來的第 三個溫暖期③。這時黃河流域或北方,因開元年間禪教大興,風行飲 茶,于是南方的茶葉生產也較快地發展了起來,因而出現了“茶興于 唐”的說法。至于宜興、長興的茶葉,因擅運河和國道交通之便,茶 芽萌發較六朝等寒冷期也提前,能夠趕上清明王室祭祀用茶的需要, 所以在這二縣還設立了貢焙,專門采造貢茶。從上可以·043·茶 史初探①②③張家誠等:《氣候變遷及其原因》,第二章,1976 年科學出版社出版。
蕭子顯:《南齊書·武帝本紀》。
楊衍之:《洛陽伽藍記》,卷二,城東景寧寺。
明顯看出,唐代茶葉生產的發展和貢焙的設置,自然地理條件雖 有重要作用,但是,社會經濟、文化條件,仍然是主要的因素。以北 方飲茶的普及為例,從現象上來說,似乎是開元年間泰山靈巖寺大興 禪教的關系①,但是,南北朝時,洛陽一帶禪宗也就有一定發展,為 什么飲茶在北朝沒傳播開來呢?顯然,這還是與盛唐的經濟、文化相 聯系的。宜興、長興茶葉的入貢,除和這二縣或太湖流域的經濟發展 有關外,如前面所講,與陸羽等一批各人的倡導,也有一定關系。陸 羽除向李棲筠推薦陽羨茶可以進御,導致在宜興、長興設立貢焙以外 ,他在隱居浙西時撰寫的《茶經》,對唐朝中期茶業的空前發展,也 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陸羽對三興地區的茶葉,不只在《茶經》中 給予很高的評價,他甚至還特地撰寫了一本《顧渚山記》,大加宣傳 。這本書名為山記,“其中多茶事”,實際也是一本茶書,所以萬國 鼎在編《茶書總目提要》時,就收錄了這本書②。除陸羽外,中唐著 名詩僧皎然,也寫了一本《茶訣》③;主要也是講這一帶茶葉的。再 如《郡齋讀書志》和《直齋書錄解題》中也稱:“羽與皎然,朱放輩 論茶,以顧渚為第一”;除著作外,平時言談宣傳更多。宜興、長興 一帶的茶葉,因為陸羽、皎然和許多名人的推崇、歌吟,所以如有的 史籍所形容,“越傳越廣,越廣越多”了。
關于三興地區唐以前茶業發展的自然、社會條件,前面談·14 3·茶史初探①②③嘉泰《吳興志》,釋道。
萬國鼎:《茶書總目提要》,《農業遺產研究集刊》第二冊。 詳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卷六,飲茶。
到一些,這里稍作補充,簡述如上。下面,我們主要談談宋以后 這一帶茶業的發展和演變情況。
宜興、長興的茶葉自唐大歷年間入貢,終唐一代,貢奉不輳入宋 以后,如《事物紀原》所載:“龍鳳石乳茶,宋朝太宗皇帝令造,江 左乃有研膏茶供御,即龍茶之品也。《北苑茶錄》曰:太宗太平興國 二年,遣使造之。”①事實也大致如此,據湖州和長興的有關方志記 載,宋太祖建國初年,顧渚貢焙還沿唐制,每年仍進貢一定數量的紫 筍茶和兩瓶金沙泉。宋太宗以后,就把貢焙從顧渚正式轉移建安(今 福建建甌)了。過去對于宜興、長興貢焙,宋以后移至建安或建溪這 點,一般的說法,都稱建州的茶葉,“陸羽《茶經》尚未知之,但言 福建等十二州未詳,往往得知,其味極佳”②;是茶葉品質問題。也 即認為在陸羽推薦宜興、長興茶葉進御時,對建茶的情況還不甚了解 的關系。這樣說法,有一定道理,但不是決定的因素。如唐朝時,一 般均知道,蒙頂名品,“號為第一”,其顧渚紫筍、義興紫筍,均殿 其后③。但唐朝的貢焙還是設在宜興、長興而不設蒙頂,這就是很好 的說明。貢茶基地設置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每年采造的貢茶,是否 能在清明前送到宮中?那么,北宋的京城在汴梁,與唐朝貢焙的距離 更近了,為什么又舍近求遠,移置建安呢?這主要是氣候變化的因素 (參看太湖流域氣溫變化圖④)。由附·243·茶史初探①②③④ 此圖,系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研究所陳家其先生提供。
唐·李肇:《國史補》,卷下。 北宋·楊憶:《談苑》,原書佚,此據《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引 。
北宋·高承:《事物紀原》,龍茶。 圖曲線我們可以清楚看出,在北宋后期至南宋這一階段,有一 個 明顯的降溫過程,這也是竺可楨先生所劃定的我國“第三個寒冷時期 (公元1000-1200年)”①。這里附帶要說明一句,關于溫暖 和寒冷期更替的年分和圖示曲線,有一個漸變的過程,不能絕對而只 能大致地來看。一般說,由溫暖期轉變為寒冷期,其物候要推遲兩個 星期左右,這樣,北宋的京城雖然距顧渚更近,但由于氣溫變寒冷, 為保證趕上“清明宴”,也只好就舍近求遠設焙于建安了。
圖2太湖流域公元200年后的溫度變化曲線圖宋朝改貢以后, 如北宋葛常之在文中所說:”自建茶入貢,陽羨不復研膏,謂之草茶 而已”②。把這段話說明些,也即是說,宜興、長興自改貢以后,就 改生產散茶,自此其名聲也消損·343·茶史初探①②北宋《葛常 之文》,撰年不詳,此據《增修詩話總龜后集》引。
張家誠等:《氣候變遷及其原因》,第二章,1976年科學出 版社出版。 了一段時間。但是,至元朝,三興地區茶葉的名字又響了起來。
元朝的貢焙,仍設在建甌,可能長興、宜興加工的茶葉,適合蒙 古貴族的嗜好關系,元朝在貢茶院外,又在顧渚改置了一個名為“磨 茶所”的貢茶官署。據乾露長興縣志》記載:“磨茶院:即貢茶院, 在顧渚山水口鎮。[韓縣志]按:元置磨茶所,有涵暉閣。明初改磨 茶院,洪武八年罷進末茶,并罷其院。”①顧渚磨茶所和唐朝的貢焙 一樣,也兼管宜興的貢茶,貢什么呢?宜興、長興在元朝主要是進貢 一種“金字末茶”②。從南宋時起,雖然王室推崇的貢茶,仍是餅茶 或團茶,但一般民間為省工省本,開始風尚起散茶或葉茶來,及至元 朝,散茶進一步普及開來;所以,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不僅很快廢除 了顧渚磨茶院,同時也廢除了福建貢茶院。
明朝廢除顧渚磨茶院,不是不要貢茶,而是改貢芽茶和葉茶;也 不是長興、宜興茶葉的又一次衰落,而是如《吳興掌故集》所載:“ 我朝太祖皇帝喜顧渚茶,今定制歲貢止三十二斤,清明前二日,縣官 親詣采造,進南京奉先殿焚香而已。”③過去不少人認為唐朝貢焙廢 止以后,長興、宜興的茶葉就不再作貢,其實宋初、元、明和清初, 也即是說在唐朝以后,有斷續,但基本上歷朝都有貢茶記錄。明朝廢 除貢茶院和磨茶院的舊制以后,改進各地名茶。不過,如上所見,清 明由貢茶院供茶祭祀的制度沒去,明永樂以后南京祖陵的用茶,規定 由宜興、長興·443·茶史初探①②③明·徐獻忠:《吳興掌故集 》,物產類。 元·忽思慧:《飲膳正要》。
《乾露長興縣志》,卷一,官署。
專辦,這實際仍起到類似貢茶院的作用。
明朝貢茶制度改革以后,雖然宜興和長興既要向北京進貢芽茶和 新茶,又要向南京的禮部供奉祭祀的用茶,但兩項加起來較貢茶院的 額定數字,還是較少的,所以,有更多的部分可投放市常在明朝宜興 、長興的商品茶中,出了一種加工獨特的冠全國的“茶之王種”。從 元朝進獻金字末茶至明朝舨璧某?伯全國,這與這一段社會經濟特別 是商品經濟的發展有一定的關系,但主要的,還是元到明朝,確當我 國第四個溫暖期,宜興、長興自宋朝起就不再制緊壓茶,積長期生產 散茶、末茶的經驗,加上適宜的氣候條件,其所出茶葉的質量、產 量,自然就明顯上去了。
我們由上面附圖也能清楚看出,在明末清初,又進入了第四個寒 冷期,氣象界也稱為小冰期。據歷史記載,在公元1650-1700 年,太湖厚冰,柑橘全部凍死,天氣尤為寒冷②。不·543·茶史 初探①②張家誠等:《氣候變遷及其原因》,1976年科學出版社 出版。
不用說,這種氣候,茶樹也大批死亡和受凍害生長不好。過去,許 多人對宜興、長興歷史上的茶葉十分有名,為什么在清以后在名茶中 就消失不見,一直大惑不解,或用帝國主義侵略的摧殘作解釋。現在 來看,這無疑和此前的波折一樣,這一地區茶業的興衰和歷史氣候的 演變,是極有關系的。
如上所見,宜興、長興的茶業,從六朝時起,生以敬客,死以作 祭,在推進我國茶葉文化上,就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及至唐朝,通過 設立貢焙,其作為當時茶葉的生產和技術中心,對周圍,如皖南祁門 等丘陵山區的影響,一至發展到山中“植茗,高下無遺土,千里之內 ,業于茶者七八”的局面①。在宋以后,其在散茶的發展中,又起到 了率先或帶頭示范的作用。所有這一切,無不都顯示了三興一帶對我 國特別是東南地區茶業發展的突出作用。我們最后再補說這幾句,一 是再強調一下本文的意義,二是預告還有許多內容將另作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