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不獨以山水之奇而奇,更以茶葉之奇而奇。武夷茶歷史悠久,早在唐代就有栽制,并作為饋贈珍品,到了宋代,范仲淹稱武夷茶“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武夷山三十六峰九十九名巖,巖巖產茶。產于武夷山的烏龍茶,通稱武夷巖茶。武夷山的山民對武夷茶有種敬畏的心態,開采新茶之日,茶農于天微明時起床,在據稱是武夷山種茶之始祖的楊太白神位前燒香禮拜,以利是年茶情。然后鳴禮炮送工人上山。而關于武夷巖茶中“大紅袍”的種種神秘說法,至今揮之難去。
“武夷肉桂”也是武夷巖茶里久負盛名的一種,清代蔣衡在《茶歌》中對其香極辛銳早有好評。“肉桂”的湯色橙黃透亮,茶香濃郁,帶有明顯的桂皮香,上品的還略帶乳香。茶湯入口,醇厚回甘,齒頰留香,并有獨特的保健功能。20世紀40年代,原中央茶葉研究所曾在武夷山的烏龍茶名叢觀察園中,將肉桂作為重點。許多從大陸到臺灣去的國民黨人士對武夷茶念念不忘。
20世紀80年代中期,垂暮之年的蔣經國先生作出一系列緩和兩岸關系的決策,其中包括開放臺灣同胞到祖國大陸探親訪友等。但此時的蔣經國病入膏盲,各種貴生的藥物皆回天無力。有一位資深老中醫開出的藥方中,有飲用肉桂茶的建議,以緩解蔣經國心腎的衰竭等重疾。
1987年6月的一天,廈門經濟特區在香港的貿易機構――興廈公司突然接到臺灣方面貿易伙伴的緊急要求――訂購一批優質的武夷烏龍肉桂茶,并直言不諱,茶是特供蔣經國先生治病之需的。祖國大陸有關方面接到興廈公司的匯報后給以高度重視,以最快的速度在武夷山區調集了一批肉桂茶的毛茶(原茶)送往廈門外貿茶廠。首席制茶師曾國淵工程師立刻披掛上陣,精心烘制了48罐特級肉桂茶,并連夜發往香港。危在旦夕的蔣經國拖過了1988年的元旦。1月13日終因心腎衰竭,病逝臺北。
關于48罐特級肉桂茶和蔣經國治病的事一直秘而不宣,這是退休在家的曾國淵工程與筆者在最近的一次閑談中透露的,此文首次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