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常喝白茶,只說白茶是一種安靜的茶,可入藥,品飲幾次,漸漸有些喜歡。
白茶,沒有綠茶那么清香,沒有普洱茶那么醇厚,更不如觀音香氣高揚,她是一種極靜謐的柔和,清淡中略帶甘甜,她的滋味有一部分說得出,有一部分說不出,我就說那能說的部分。
我總形容她為,一款可以聞到太陽氣息的茶,暖暖的芳香,在若有若無之間,縈繞在唇齒周圍。究其原因,也不無道理,加工白茶,不炒不揉,曬干或穩火烘干,不僅使得茶的外表如銀似雪,披滿白毫,而且有太陽曬過的暖香,會不由得想到陽光下山間那一株株含羞的茶樹。
據考證,“白茶”茶名的出現,迄今已有近九百年的歷史了。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成書于1107~1110“大觀”年間,書以年號名)中,有一節專論白茶曰:白茶,自為一種,與常茶不同。其條敷闡,其葉瑩薄,林崖之間,偶然生出,雖非人力所可致。有者,不過四五家;生者,不過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銙)而已。芽英不多,尤難蒸焙,湯火一失則已變而為常品。須制造精微,運度得宜,則表里昭徹如玉之在璞,它無與倫也。淺焙亦有之,但品不及。
很明顯,其制作方法是經過蒸、壓而成團茶,同現今的白茶制法并不相同。《大觀茶論》里說的白茶,是早期產于北苑御焙茶山上的野生白茶。當時的皇家茶園,設在福建建安郡北苑(即今福建省建甌縣境)。又有記載,在清嘉慶初年(1769)采芽茶制成銀針;1885年改采福鼎大白茶制成白毫銀針。
因而,有關白茶的起源在茶葉界有一定的爭議,有說源于宋,依據是文獻記載;有說源于明清,依據是加工工藝;有說比綠茶出現得還要早,應該在宋之前,依據卻是白茶的藥用功效。我以為,從品飲的角度看,源于明、清應該更為準確一些。
可無論她的歷史如何,我所喝的不過是一曬到底的白毫銀針、白牡丹、還有壽眉等等。
白毫銀針,是白茶中的名貴品種,亦是白茶中的極品,茶味清香、含蓄,茶型極美,色白如銀,外形似針,具有白茶最完美的特征。用玻璃杯沖泡,如同欣賞一出芭蕾舞劇,美不堪言。
而人們常喝的白茶,要數白牡丹了,單從這個香艷的茶名,是很難體味到她的妙處。她在水中是葉芽同舞,點點芬芳隨著沖泡的旋律緩緩釋放,那一種從容是白茶家族最典型的氣度,當然,只有在品飲時才會有真切地體味。
最有意思的還是壽眉,常說: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而她是相反的,她會讓你明白,茶不可貌相哦!她的茶香很純樸,應該是純厚,溫溫的、不急不慌的將昔日凝聚的天地靈華,釋放出來,蘊于你的杯盞,是一種極寬厚的無私……我每次喝壽眉,常常對著那忽上忽下的碎葉片發呆,是一種意外,也是一種哲理,真可謂,道無處不在!
白茶除了上述的幾種,常見的還有新工藝白茶,萎凋后經過輕度揉捻,有道 “湯味似綠茶而無清氣,似紅茶而無澀感,濃醇清甘”,說的就是她的滋味。還有一些不常聽說的白茶,如:漓江春白茶、仙臺大白,目前還沒有機會品飲。
至于白茶的功效種種,就不贅述。當然,這卻是我經常品飲的重要原因。
這時,肯定有茶友要問我,為什么你不說安吉白茶呢?以前的茶文中曾提過,中國的六大茶類是按加工工藝分的,安吉白茶屬于綠茶類,是一種半烘炒綠茶,色翠綠,白毫顯露,因而得名。它具有典型的綠茶特征:茶湯清香四溢,葉底嫩綠明亮成朵,滋味鮮甜爽口。有興趣的茶友,不妨對開、同品,煞是有趣。
其實,這茶趣,還得各人品,各人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