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獲悉張家口日報社發起“重走張庫大道”大型新聞采訪活動后,天津南開大學歷史系教授、中俄貿易研究資深專家米鎮波先生對本次活動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并欣然接受了本報的專訪。
張家口和張庫大道
記者:張家口在茶葉之路上占據著怎樣的地位?
米鎮波:從福建到恰克圖的茶葉之路上,張家口是北方一個最重要的中轉站。清代這條商路至張家口約有一萬里地之遙。
記者:歷史上的張庫大道延伸到了哪里?
米鎮波:19世紀中期,出福建運茶葉到張家口有不止一條路線。大量的貨物運到張家口之后,雇傭駝隊繼續北上“走軍臺三十站轉北行十四站,到庫倫,距京約有四千余里;由庫倫北行十一站至恰克圖,約有八百余里。”這里所指就是張庫大道。
張庫大道有多長說法不一,最低也有4500里吧。這條大道開始修建是為了加強和蒙古的聯系,雍正五年(1728)《中俄恰克圖條約》簽訂,辟恰克圖為商務口岸,其實這件事在康熙末年就定下來了。于是張庫大道便由于商務的需要而再向北延伸到恰克圖。
記者:在清代通往西北地區的三條商路中,張庫大道發揮著怎樣的作用?
米鎮波:一百多年以來,經過綿延不斷的貿易,張庫大道和張家口相輔相攜共同發展起來。清代西北地區商人在政府所設蒙古臺站的基礎之上開辟了三條通往西北的商路,即多倫諾爾、歸化和張家口三個方向。拂去歷史的風塵,我們看到只有張家口方向上的這條路最為穩定,這為張家口的發展提供了歷史機遇。
1862年中俄陸路通商章程剛剛簽訂恰克圖商界駐天津辦事處負責人伊·索爾賓寫過一個商務報告,敘述了茶葉從漢口到上海,轉天津,赴通州,上張家口,出張家口往恰克圖的路況和運費。他寫到從張家口到恰克圖一年到頭大部分時間都可以轉運,用駱駝或四輪牛車。這說明張庫大道的路況還是好的,當然還有氣候的問題。
記者:在清代中俄貿易中,張家口的地位是否更加凸顯些?
米鎮波:俄國曾經在三個方向上打開和中國的邊境貿易之門,其中最成功的是恰可圖。同治年間,在我國新疆發生阿古柏叛亂之后,俄國就更加注重和倚重恰克圖貿易。他們的方針是要把定點貿易變為販運貿易,于是有了中俄陸路通商章程,清政府允準俄國商人直接到中國內地去采購茶葉,并且把它們運回恰克圖。這樣張家口的地位便愈顯重要和突出。
根據檔案,同治三年2月到8月僅僅半年之內,經過張家口往恰克圖轉運的俄國茶商有二十人次,運磚茶2764箱,計184200斤;白毫茶1740箱,計133083斤。
中俄陸路通商章程促進了恰克圖貿易的恢復和發展,使我國西北邊境地區的中俄貿易被冷落,這一切對張家口的發展是有利的。
記者:張庫大道是怎樣的一條商道?
米鎮波:這條商路養活了大量的參與運送貨物的下層民眾。
張庫大道上曾經有的鮮活的場景都隨著歷史而遠去了,當我們回想起那些以負販為生的勞苦大眾時,不難體會到當他們拿到腳錢的時候,心中是多么的快慰。張庫大道是普通民眾的糊口之路。
文化研究與開發
記者:與絲綢之路、茶馬古道等相比,對張庫大道的研究是否還很薄弱?
米鎮波:是的。從十七世紀以來,俄國一直在尋找通往中國的西伯利亞之路,為此他們曾經拒絕了英國想經過西伯利亞往東探求中國之路的請求。在那個時候兩個國家對中國市場的爭奪就已經開始,比起我們教科書上說的早了一百多年。
香港樹人大學校長鐘期榮教授曾經給我寫信說,感謝我們中國的學者突破了美國人費正清的說法,清朝在北方還有一個恰克圖,并不是美國人說的只有一個廣東。這說明學者對清朝北方的對外貿易研究的還不夠。還不能滿足大眾的知情欲望。
記者:在張庫大道的研究上,要注意哪些方向?
米鎮波:今天張家口日報社的媒體人要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來探究這段歷史,恢復它的真實是難能可貴的。因此,研究張庫大道一定要聯系相關的背景,特別是俄羅斯對中國的政策及其變化。要研究俄國探求東方之路的歷史,要研究俄國對西伯利亞居民的政策。要考慮到英國和俄羅斯在東方的爭奪。
在鴉片戰爭之前近百年,俄國一直占領著中國的北方市場,他們的主要商品是毛皮和呢子。張家口一直是毛皮的集散地,就和這個背景有關。道光初年張家口有一個有名的集市叫朝陽村就是經營皮貨的,這可在第一歷史檔案館的檔案中找到。
記者:如何更好地挖掘張庫大道的文化品牌、文化項目和文化產業?
米鎮波:如果這次外出考察能夠對諸如貨棧、票號、養駝戶及廟宇有一些新的發現,對大道上的某些歷史遺跡有所發現,那么貢獻是很大的。
寫一個報道拍一部片子,作為先聲對張庫大道有一個宣傳,對下一步的聯合開發,主要是旅游資源的開發,也許會形成中蒙俄三國聯手開發舊商道,恢復歷史的遺跡,吸引投資,開發自駕游,搶注著名商標,開發著名產品等,這或許不是空想。
記者:張庫大道成就了張家口。向北開放,當今張家口還會有所作為嗎?
米鎮波:19世紀后半期張家口至恰克圖貿易貨運的繁榮離不開張庫大道的作用,也和張家口金融市場的發展有關。
從歷史上來看,近二、三百年來,俄羅斯政府一直大力發展和中國的邊境貿易,其目的在于解決西伯利亞地區居民生活日用品不足的問題,從歷史上來看,俄國遠東地區對中國的商品已經有一種依賴,開張邊境貿易是這種依賴的外在表現形式。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這種巨大的商業潛力是始終存在著的,相信張家口人在這方面也會有新的作為。
期待
記者:天津也是茶葉之路上的重要節點,張家口與天津有著怎樣的淵源?
米鎮波:天津口岸的開放對張家口市有影響的,這主要是表現在張家口稅收額的減少;但同時天津口岸也給張家口帶來了龐大的貨運量,這也是不爭的事實。可以說,張家口的發展既在西北也在東南,左右逢源。
記者:作為國內中俄貿易研究的資深專家,您對這次“重走張庫大道”大型新聞采訪活動有何期待?
米鎮波:將張庫大道的原貌恢復,重新展現出來是很多人的愿望。據我所知,北京、石家莊、天津、呼和浩特都有媒體人或民營企業家動過這方面的腦子,也有的人付出過,但不知什么原因無疾而終。
2009年我在中國傳媒大學講座,那里的老師曾經提出,就張庫大道和恰克圖貿易做一個教學片子,留在傳媒大學使用,可惜也沒有下文。
這次,張家口日報社決定做這件事,實現很多人的夙愿是很有魄力的。祝你們圓滿成功!
人物名片
米鎮波,天津市人,南開大學歷史系教授,現已退休。
他是目前國內關于中俄貿易研究的資深專家,先后兩次到莫斯科短期訪學,由其主編兼主撰的《周恩來與大國關系的變動》、 獨著的《清代中俄恰克圖邊境貿易》 以及《清代西北邊境地區中俄貿易》(從道光朝到宣統朝),都是國家社科項目或教育部社科重點項目。由其翻譯的《俄中商貿關系史述》為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編譯叢刊。 (本文發表于2011年6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