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吧欧美-色吧五月婷婷-色吧亚洲欧美另类-色吧在线视频-国产一区二区高清视频-国产一区二区高清在线

首頁 /  茶文化 /  茶藝茶道 /  茶百戲——復活的千年茶藝

茶百戲——復活的千年茶藝

 

 

劉凌滄摹元人本斗茶圖

茶百戲又稱分茶、水丹青、湯茶、茶戲等等,是一種能使茶湯紋脈形成物象的古茶藝。茶百戲歷史悠久,有關“茶百戲”的記載有見于五代至北宋人陶谷(903—970)的《清異錄》,在該書的《荈茗錄》中“茶百戲”條記載:“茶至盛唐始。近世有下湯運匕,別施妙訣,使湯紋水脈成物象者,禽獸魚蟲花草之屬,纖巧如畫,但須臾即就散滅。”

“分茶”一詞早期有見于唐代,“大歷十才子”之一的韓岸說“晉臣愛客,才有分茶”,在他看來,分茶從晉代開始。有關分茶及茶湯形成景象描述,有見于宋代詩文。如宋代文人楊萬里(1127—1206)在《澹庵坐上觀顯上人分茶》中云:“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據目前的史料考證,點茶法在唐代中晚期已形成,而分茶則伴隨著點茶法的形成而產生。早期在茶碗的茶湯中形成圖案的描述在很多唐代的詩文中已有體現。劉禹錫在《西山蘭若試茶歌》描述:“驟雨松聲入鼎來,白云滿碗花徘徊。”此外盧仝在《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中寫道:“碧云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面。”皎然在《對陸迅飲天目山茶因寄元居士晟》記載:“投鐺涌作沫,著碗聚生花。”這些都是早期在茶碗中茶湯形成圖案的描述。

 


 

比試茶湯泡沫保留的時間長短

宋代,茶百戲得到較大發展,主要得益于朝廷以及大批文人、僧人、藝人的推崇。茶百戲已成為當時文人雅士一種時尚的文娛活動,并廣泛運用于各種茶會和斗茶活動中。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對點茶、分茶論述:“先須攪動茶膏,漸加擊拂,手輕筅重,指繞腕旋,上下透徹,如酵蘗之起面。疏星皎月,粲然而生……”陸游在《臨安春雨初霽》中寫道:“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女詞人李清照在《轉調滿庭芳·芳草池塘》中寫有“生香熏袖,活火分茶”的詩文。

元代以后由于點茶和斗茶的不再盛行,分茶也開始逐漸衰落,但仍有文人雅士喜愛。關漢卿套曲《一枝花·不伏老》:“花中消遣,酒內忘憂;分茶、攧竹,打馬藏鬮。”說明當時分茶仍是文人喜歡的娛樂活動。

明清以后泡茶法逐漸取代了點茶法,點茶法不占主流,但仍有分茶流傳。明代文徽明在《暮春二首·其一》中有“老怯麥秋猶擁褐,病逢谷雨喜分茶。”晚清詞人蔣春霖在《渡江云》中有云:“半春松影碎,小語分茶,日暖喚青禽。”

 


 

宋徽宗《文會圖》

茶百戲歷史悠久,然而現代茶百戲的探索之路曲折而漫長。茶百戲傳承人章志峰1984年畢業于福建農大茶學專業,曾兩度赴日留學和茶文化的交流,從日本茶道的點茶法得到啟發,盡管日本抹茶道和中國點茶法有一定的差別,但終究是點茶文化。2005年回國后,章老師開始深入研究茶百戲,在經歷了數百次的探索、對比試驗后,終于在2009年恢復了失傳已久的分茶技藝。最初是在綠茶茶湯中形成圖案,隨后擴展到紅茶、黃茶、白茶、烏龍茶、黑茶等各種茶類,圖案保留的時間也從古代的瞬時延長至2—4小時。

 



章老師作《松鶴延年》

 

 


 

《松鶴延年》

 


 

《野鶴》

 


 

《喜上眉梢》

 


 

《馬到成功》

點茶和茶百戲的演示工具從唐代到清代歷經千年演變,工具和器形都有所不同。為了恢復再現這一文化,以宋徽宗趙佶的《大觀茶論》、蔡襄的《茶錄》和南宋審安老人的《茶具圖贊》為主要歷史依據,綜合其他古代詩文有關描述,章老師整理了一套便于點茶演示的主要工具:茶爐、茶鈐、茶臼、茶碾、茶磨、茶羅、茶瓶、茶筅、茶合、茶盞、水盂、盞托、筅架、茶巾、茶勺、茶帚、都籃。

 


 

章志峰老師演示仿宋點茶

茶百戲是欣賞和品飲兼備的茶文化產品。其獨特的藝術表現力給觀眾賞心悅目的體驗,茶湯變幻的功能對觀眾具有較大的視覺沖擊力,適于各種活動展示,點茶之后的茶湯連同茶粉一同品飲,較之現代的泡茶法,人體可獲得更多不溶于水的營養成分如谷蛋白、維生素、礦物質、纖維素等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保健功效。

中華茶文化博大精深,流傳于宋代的點茶法和分茶技藝就是茶文化的一朵奇葩,可惜數百年來該文化在中國未見蹤跡。章老師幾十年孜孜不倦的探索,填補了茶文化研究領域的一個空白。小編此篇先簡單介紹下茶百戲的概況,有關茶百戲的更多內容,請關注之后的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