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縣有佳品,茶為草木珍。片片養精神,杯杯濾心塵,茶是對春天的收藏,可是要說到隴南市文縣的茶,應該追溯到上世紀五十年代左右。
據文縣最大的一家茶葉加工廠玉皇茶業負責人侯建介紹,文縣大量發展茶葉種植在1955年,在此之前就有茶樹,但是不成規模。上級領導來文縣李子壩考察,發現這里多山地,常年刮風,這種特殊的自然條件不太適宜種莊稼。卻在考察的路邊意外發現了茶樹,于是就大力提倡大家種植茶樹,發展茶葉經濟。文縣的茶葉種植,就從那時候發展了起來。現在文縣茶葉主產區的茶樹差不多都有六十多年的歷史。
文縣的茶葉加工廠,大部分興起于2007年左右。侯建的父輩就是在這個時候創建的茶廠。而在此之前,文縣的茶葉大部分由四川一帶的商販收走,不在本地加工。
文縣的茶葉能成氣候,甚至在茶行業內部能創出名聲來,還是有一定原因的。這里的茶跟全國各地的茶葉相比,優勢在于海拔。這里平均海拔都要在1000米以上,海拔越高茶的生長周期就相應地越長,茶里面的營養成分沉淀就比較充分。更大的優勢,應該算緯度。文縣處于北緯35度,這個緯度再往上,便沒有茶葉了。另外一點,文縣茶葉產區又是國家自然保護區,大熊貓棲息地。綜合上述幾方面因素,茶葉品質經過質檢化驗高于全國綠茶品質。
文縣茶葉整體規模還是比較可觀的,僅玉皇茶葉一家就占地4500平方米,一年加工量可達60多噸。這幾年,在文縣政府的大力推動下,茶產業伴隨著扶貧政策的推動,種茶的人越來越多,茶產業作為當地最重要的脫貧致富產業也開始向規模化以及深加工方向發展。茶葉加工帶來的是地區經濟的增長以及勞動力的巨大需求。特別是生產期間,一家茶廠的用工能達到千人以上。
文縣茶葉面臨的發展空間還是比較大的:一是要逐漸打響文縣綠茶的知名度,讓其享譽甘肅,走向全國。不再局限于地區性小眾茶,成為知名茶種;二是加工工藝要長足發展,目前綠茶基本以龍井工藝為主,而紅茶多以金駿眉的工藝為主,還沒有發展出適合本地的工藝;三是產業鏈繼續延伸。據侯建介紹,茶葉修剪的杈枝可以做茶粉之類,考慮與食材的結合,也可以發酵后種食用菌(茶樹枝的食用菌),食用菌類的廢棄物還可以做有機肥。他們已經向政府部門積極申報相關的項目,明年就會有這方面的創新舉措。
來源:中新網甘肅,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刪除